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研究动机及意义 | 第8页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8-9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9页 |
·小结 | 第9-10页 |
第二章 对等网络蠕虫及其防御研究现状 | 第10-35页 |
·INTERNET 蠕虫基本概念与防治技术 | 第10-26页 |
·Internet 蠕虫的历史发展及其对互联网的威胁 | 第10-13页 |
·Internet 蠕虫的定义 | 第13-14页 |
·Internet 蠕虫的传播原理与功能模块 | 第14-17页 |
·Internet 蠕虫的分类 | 第17-20页 |
·Internet 蠕虫的性能评价标准 | 第20-22页 |
·Internet 蠕虫防御技术现状 | 第22-26页 |
·P2P 蠕虫基本概念 | 第26-29页 |
·P2P 网络 | 第27-28页 |
·P2P 蠕虫的定义 | 第28-29页 |
·P2P 蠕虫分类 | 第29-31页 |
·P2P 蠕虫防治技术现状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基于反应式良性蠕虫的对等网络蠕虫防御机制 | 第35-47页 |
·良性蠕虫参与蠕虫防治的设计原则 | 第35-37页 |
·主动型P2P 恶意蠕虫 | 第37-38页 |
·基于反应式良性蠕虫的对等网络蠕虫防御机制 | 第38-43页 |
·良性蠕虫功能描述 | 第39-40页 |
·良性蠕虫的活动流程 | 第40-42页 |
·初期驻留点的选择及散布策略 | 第42-43页 |
·RAWBDP 策略优势 | 第43-44页 |
·良性蠕虫的功能优势 | 第43-44页 |
·良性蠕虫驻留结点的随机性选择优势 | 第44页 |
·RAWBDP 理论分析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RAWBDP 策略的非结构化P2P 网络仿真实验 | 第47-75页 |
·仿真环境简介 | 第47-49页 |
·PeerSim 简介 | 第47-48页 |
·BRITE 简介 | 第48-49页 |
·仿真实验设计 | 第49-59页 |
·总体方案 | 第49-50页 |
·方案具体实现 | 第50-59页 |
·实验参数及评价指标 | 第59-61页 |
·仿真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 第61-70页 |
·网络规模的影响 | 第61-62页 |
·引入良性蠕虫结点的影响 | 第62-64页 |
·超级结点的影响 | 第64-66页 |
·驻留时间的影响 | 第66-67页 |
·初始结点比率的影响 | 第67-69页 |
·蠕虫感染能力的影响 | 第69页 |
·多样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实验总结 | 第70-71页 |
·P2P 良性蠕虫的扩展应用 | 第71-74页 |
·对抗恶性蠕虫与病毒 | 第71-72页 |
·自动漏洞修补 | 第72页 |
·网络信息监测 | 第72页 |
·资源推荐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75-77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75-76页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