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口电站工程岩体质量分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 ·工程概况 | 第11-12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国内外岩体质量分类方法概述 | 第12-13页 |
| ·常用岩体质量分类方法的相关性及对应关系 | 第13-15页 |
| ·岩体质量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2章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34页 |
| ·地质概况 | 第19-21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 ·地震 | 第20页 |
|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 ·岩体结构特征 | 第21-26页 |
| ·结构面分级 | 第21-23页 |
| ·错动带发育分布特征 | 第23-25页 |
| ·节理裂隙发育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 ·岩脉的发育分布特征 | 第26页 |
| ·地应力场与岩爆特征 | 第26-29页 |
| ·地应力场特征 | 第26-27页 |
| ·岩爆特征 | 第27-29页 |
| ·风化卸荷特征 | 第29-30页 |
| ·深裂缝发育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1页 |
| ·岩体物理力学特征 | 第31-34页 |
| ·岩石物理力学特征 | 第31-32页 |
| ·结构面力学参数 | 第32-34页 |
| 第3章 地下硐室围岩质量分级 | 第34-82页 |
| ·分类方法的选择 | 第34-45页 |
| ·现场定性分级(QC) | 第34-35页 |
| ·岩体基本质量(BQ)分级 | 第35-37页 |
| ·水利水电工程围岩工程地质(HC)分类 | 第37-39页 |
| ·岩体地质力学(RMR)分类 | 第39-41页 |
| ·Q系统分类 | 第41-45页 |
| ·各定量分类方法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5-50页 |
| ·BQ分类参数取值 | 第45-46页 |
| ·HC分类参数取值 | 第46页 |
| ·RMR分类参数取值 | 第46页 |
| ·Q分类参数取值 | 第46-48页 |
| ·岩体初始地应力的分类及岩爆烈度的划分 | 第48-50页 |
| ·岩体类别的划分 | 第50-51页 |
| ·各分类方法的岩体类别对应关系 | 第50页 |
| ·岩体类别的细分 | 第50-51页 |
| ·各分类方法修正前的分类结果及其对比分析 | 第51-60页 |
| ·各分类方法修正前的分类结果 | 第51-53页 |
| ·各分类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53-60页 |
| ·各分类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及修正方案的确定 | 第60-70页 |
| ·各分类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60-62页 |
| ·各分类方法的修正方案 | 第62-70页 |
| ·修正后各分类方法的结果及其对比分析 | 第70-77页 |
| ·修正后各分类方法的结果 | 第70-71页 |
| ·修正后各分类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71-77页 |
| ·围岩的综合分级 | 第77-80页 |
| ·围岩级别的数理统计分析 | 第77-79页 |
| ·围岩的综合分级 | 第79-80页 |
| ·围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支护措施建议 | 第80-82页 |
| 第4章 工程高边坡岩体质量分级 | 第82-97页 |
| ·CSMR法的简介与修正 | 第82-86页 |
| ·CSMR法简介 | 第82-85页 |
| ·CSMR法的修正(SJKCSMR法) | 第85-86页 |
| ·分级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86-87页 |
| ·分级过程及综合分级原则 | 第87页 |
| ·分级过程 | 第87页 |
| ·综合分级原则 | 第87页 |
| ·分级结果分析 | 第87-92页 |
| ·不同分类方法结果分析 | 第87-91页 |
| ·综合结果分析 | 第91-92页 |
| ·边坡开挖坡比设计 | 第92-97页 |
| ·坡比选择的依据 | 第92-95页 |
| ·坡比设计 | 第95-97页 |
| 第5章 双江口电站工程岩体质量分级体系 | 第97-106页 |
| ·地下硐室围岩分级体系 | 第97-103页 |
| ·SJKHC分级及参数取值 | 第97-98页 |
| ·SJKQ分级及参数取值 | 第98-101页 |
| ·SJKRMR分级及参数取值 | 第101-103页 |
| ·工程高边坡岩体质量分级体系 | 第103-106页 |
| ·SJKCSMR分级及参数取值 | 第104-105页 |
| ·SJKRMR、SJKHC、BQ分级及参数取值 | 第105-106页 |
| 第6章 硐室围岩分级体系的应用及验证 | 第106-111页 |
| ·SPD10平硐工程地质条件 | 第106-107页 |
| ·分级体系在SPD10平硐围岩分类结果及分析 | 第107-110页 |
| ·分类结果 | 第107页 |
| ·分类结果分析 | 第107-110页 |
| ·小结 | 第110-111页 |
| 结论 | 第111-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