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态工业园的工业共生体成长建模及其共生效率评价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状况分析 | 第11-18页 |
·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 | 第11-12页 |
·生态工业园 | 第12-15页 |
·工业共生体 | 第15-17页 |
·企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8-21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工业共生体相关理论综述 | 第22-38页 |
·共生理论及其发展 | 第22-26页 |
·生物学范畴的共生理论 | 第22-23页 |
·经济学范畴的共生理论 | 第23-25页 |
·工业系统中的共生现象 | 第25-26页 |
·种群生态学 | 第26-29页 |
·自然界中的种群 | 第26-27页 |
·种群生态系统的进化 | 第27页 |
·对工业生态系统的启示 | 第27-29页 |
·工业生态学 | 第29-31页 |
·工业生态学的内涵 | 第29-30页 |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31-34页 |
·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 第32页 |
·循环经济的本质 | 第32-33页 |
·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 | 第33-34页 |
·企业集群理论 | 第34-37页 |
·企业集群及其发展 | 第34-36页 |
·工业共生体与企业集群的比较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关系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 第38-68页 |
·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转化模式 | 第38-50页 |
·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 第38-41页 |
·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转化模型 | 第41-49页 |
·对转化模型的分析和结论 | 第49-50页 |
·公众监督的驱动作用 | 第50-52页 |
·政府环境政策的驱动作用 | 第52-63页 |
·环境政策的分类 | 第52-54页 |
·基于环境政策的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 | 第54-63页 |
·成本和共生效应的驱动作用 | 第63-66页 |
·成本的驱动作用 | 第63-65页 |
·共生效应的驱动作用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工业共生体成长过程建模与模拟 | 第68-90页 |
·工业共生体的成长 | 第68-71页 |
·工业共生体成长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71-76页 |
·内部因素对成长过程的影响 | 第71-74页 |
·外部因素对成长过程的影响 | 第74-76页 |
·工业共生体成长过程建模方法 | 第76-84页 |
·生态学中的建模方法 | 第76-79页 |
·工业共生体成长过程的建模与求解 | 第79-84页 |
·模型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84-89页 |
·工业共生体成长的条件 | 第85-87页 |
·工业共生体消亡的条件 | 第87-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工业共生体的共生效率评价 | 第90-114页 |
·生态效率的由来与涵义 | 第90-92页 |
·生态效率的由来 | 第90-91页 |
·生态效率的内涵与外延 | 第91-92页 |
·工业共生体的共生效率 | 第92-95页 |
·共生效率概念的引入 | 第93-94页 |
·共生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94-95页 |
·共生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第95-101页 |
·共生产出评价指标 | 第96-99页 |
·共生投入评价指标 | 第99-100页 |
·评价标准值 | 第100-101页 |
·共生效率的评价方法选择 | 第101-103页 |
·基于ANP的工业共生体共生产出评价 | 第103-108页 |
·ANP方法简介 | 第103-104页 |
·工业共生体共生产出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04-108页 |
·基于DEA的共生效率评价 | 第108-113页 |
·已知效率边界时的距离函数方法 | 第108-112页 |
·未知效率边界时的DEA方法 | 第112-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蒙西工业园工业共生体案例研究 | 第114-128页 |
·蒙西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 第114-115页 |
·蒙西工业园工业共生体建设 | 第115-117页 |
·蒙西工业园工业共生体共生产出评价 | 第117-124页 |
·蒙西工业园工业共生体共生效率评价 | 第124-126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26-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128-129页 |
·研究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