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油菜矮化突变体茎段伸长初期茎尖差异表达基因的初步分析 | 第10-34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17页 |
·材料 | 第11-12页 |
·植物材料 | 第11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11-12页 |
·试剂和工具酶 | 第12页 |
·方法 | 第12-17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12页 |
·mRNA的分离和纯化 | 第12-13页 |
·抑制性削减杂交 | 第13-15页 |
·消减文库的构建 | 第15-16页 |
·斑点杂交筛选 | 第16-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30页 |
·总RNA和mRNA的提取 | 第17-18页 |
·削减效率的检测 | 第18-19页 |
·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 | 第19-20页 |
·消减文库阳性克隆的检测 | 第20-21页 |
·斑点杂交结果 | 第21-22页 |
·测序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22-29页 |
·部分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29-30页 |
4 讨论 | 第30-31页 |
5 小结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二章 BnG6基因3'端RACE及其在野生型“3529”与矮化突变体“NDF-1”不同部位的差异表达 | 第34-43页 |
1 引言 | 第34-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材料 | 第35页 |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其他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35-38页 |
·总RNA提取 | 第35-36页 |
·cDNA第一链合成 | 第36页 |
·3'端RACE | 第36-37页 |
·RT-PCR引物的设计 | 第37-38页 |
·半定量PCR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总RNA电泳检测 | 第38页 |
·3'端RACE | 第38-39页 |
·半定量RT-PCR | 第39-41页 |
4 讨论 | 第41页 |
5 小结 | 第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植物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方法 | 第43-76页 |
1 mRNA差异显示技术 | 第44-49页 |
·基本原理 | 第44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 | 第44-48页 |
·反转录模板 | 第45-46页 |
·引物的改进 | 第46页 |
·酶的使用 | 第46-47页 |
·降低dNTP浓度 | 第47页 |
·选择最适的反转录退火温度 | 第47页 |
·PCR程序参数的改进 | 第47页 |
·产物展示 | 第47-48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应用 | 第48-49页 |
·筛选和克隆目的基因,开展转基因育种 | 第48-49页 |
·探讨雄性不育的机理 | 第49页 |
2 cDNA代表性差示分析技术 | 第49-53页 |
·RDA的原理和技术方法 | 第50-52页 |
·RDA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52页 |
·RDA的应用 | 第52-53页 |
3 cDNA微阵列技术 | 第53-56页 |
·cDNA微阵列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 第53-55页 |
·cDNA微阵列技术的优点与局限性 | 第55页 |
·cDNA微阵列技术的应用 | 第55-56页 |
4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 | 第56-60页 |
·SAGE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SAGE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 | 第57-59页 |
·SAGE的应用 | 第59-60页 |
5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 第60-66页 |
·抑制性消减杂交的原理与步骤 | 第60-62页 |
·SSH技术的优越性和主要缺陷 | 第62-63页 |
·SSH技术的应用进展 | 第63-66页 |
6 小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