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物在径流作用下进入水体的负荷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确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技术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 | 第13-22页 |
| ·土壤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 | 第13-16页 |
| ·有机物迁移机理分析 | 第14-15页 |
| ·土壤对有机污染物质的净化和去除作用 | 第15-16页 |
| ·无机物质迁移转化 | 第16-22页 |
| ·磷的赋存与转化 | 第17-20页 |
| ·土壤磷流失机制探讨 | 第20-21页 |
| ·有机质对磷素流失的影响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污染物流失模型 | 第22-34页 |
| ·径流的产生机理 | 第22-25页 |
| ·土壤中的水势和达西定律 | 第22-23页 |
| ·径流的形成 | 第23-25页 |
| ·影响径流的因素 | 第25-27页 |
| ·土壤因素 | 第25页 |
|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 第25页 |
| ·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25-26页 |
| ·降雨 | 第26页 |
| ·植被 | 第26-27页 |
| ·降雨径流模型 | 第27-31页 |
| ·机理模型 | 第28-29页 |
| ·统计模型 | 第29-31页 |
| ·径流中污染物的计算 | 第31-34页 |
| ·土壤流失量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九寨沟地区非点源污染输出 | 第34-5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4-36页 |
| ·地质地貌 | 第34页 |
| ·气象、气候 | 第34-35页 |
| ·水文 | 第35页 |
| ·植被 | 第35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5-36页 |
| ·生态环境 | 第36页 |
| ·土地利用状况 | 第36页 |
| ·生态环境问题的诊断 | 第36-38页 |
| ·核心景区的生态位置 | 第36-37页 |
| ·研究思路 | 第37-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第38-39页 |
| ·数值高程模型 | 第39页 |
| ·湖泊水体水文学概化 | 第39-41页 |
| ·子集水区和水文响应单元 | 第39-40页 |
| ·数据编码 | 第40-41页 |
| ·坡面径流场 | 第41-43页 |
| ·坡面总磷排放负荷 | 第43-56页 |
| ·坡面降雨径流估计 | 第43-47页 |
| ·溶解态TP迁移负荷 | 第47-48页 |
| ·土壤流失量计算 | 第48-51页 |
| ·泥砂入湖量估计 | 第51-53页 |
| ·吸附态总磷负荷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