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灰空间的认知与营造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7页 |
| ·研究基础 | 第7-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 第2章 空间的多维诠释 | 第12-19页 |
| ·灰空间的经验 | 第12-13页 |
| ·灰空间的概念 | 第13-14页 |
| ·“灰”的思想 | 第14-16页 |
| ·灰空间的作用 | 第16-17页 |
| ·小结 | 第17-19页 |
| 第3章 大学校园灰空间 | 第19-51页 |
| ·大学中空间与活动现状 | 第19-24页 |
| ·大学中自发和交往活动 | 第24-25页 |
| ·大学灰空间的作用 | 第25-27页 |
| ·校内灰空间的营造 | 第27-50页 |
| ·丰富边界形式 | 第28-34页 |
| ·加强临界渗透 | 第34-45页 |
| ·营造空间序列 | 第45-47页 |
| ·营造校园个性文化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大学灰空间的外延 | 第51-68页 |
| ·大学周边现状 | 第51-53页 |
| ·校际灰空间的认知 | 第53-54页 |
| ·校际灰空间的营造 | 第54-59页 |
| ·营造校园边缘节点 | 第54-55页 |
| ·强调校际特色文化 | 第55-56页 |
| ·调节空间动线环境 | 第56-59页 |
| ·方案探索 | 第59-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