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中文文摘 | 第7-9页 |
第一章 选题的意义和主要学术观点 | 第9-25页 |
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14页 |
二、目前国内对乡镇机构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动向综述 | 第14-18页 |
三、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视角 | 第18-25页 |
第二章 “后农业税时代”的社会特征和政策导向 | 第25-40页 |
一、“后农业税时代”的起迄时间 | 第25-31页 |
二、“后农业税时代”的本质和社会特征 | 第31-36页 |
三、“后农业税时代”的政策导向 | 第36-40页 |
第三章 乡镇机构的历史变迁与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的关系 | 第40-50页 |
一、“长时段”历史视角下的乡镇治理 | 第40-42页 |
二、“中时段”历史视角下的乡镇治理 | 第42-46页 |
三、“现时段”历史视角下的乡镇治理 | 第46-50页 |
第四章 现有乡镇机构的认识和乡镇干部心理取向 | 第50-58页 |
一、对现有乡镇机构的正确认识和评介 | 第50-52页 |
二、现有乡镇机构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第52-55页 |
三、乡镇干部的心理和价值取向 | 第55-58页 |
第五章 乡镇社会治理模式的分析对比 | 第58-81页 |
一、世界各国和地区乡镇社会治理模式的启示 | 第58-66页 |
二、过去我国乡镇机构历次改革的成效对比分析 | 第66-74页 |
三、国内几种乡镇体制改革和乡镇治理模式的分析 | 第74-81页 |
第六章 “科学行政”乡镇治理模式构建与实施 | 第81-100页 |
一、“科学行政”乡镇治理模式的依据 | 第81-83页 |
二、“科学行政”乡镇治理模式的构建 | 第83-94页 |
三、“科学行政”乡镇治理模式实施的步骤 | 第94-100页 |
第七章 “科学行政”乡镇治理模式实施的条件 | 第100-115页 |
一、合理解决乡镇债务问题,构建乡镇公共财政体系 | 第100-102页 |
二、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 第102-104页 |
三、乡镇机构人员的分流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 第104-107页 |
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互动机制 | 第107-110页 |
五、乡镇社会民主机制的培育和探索 | 第110-113页 |
六、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 第113-115页 |
总结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