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后现代视角透析--以福州市高校为例
| 导言 | 第1-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 第11-22页 |
|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外消费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国内消费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 ·理论框架 | 第15-22页 |
| ·认同理论 | 第15-18页 |
|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 | 第18-22页 |
| 第二章 假设、方法与样本 | 第22-28页 |
|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调查对象 | 第23页 |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3页 |
|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23页 |
| ·样本基本情况及评估 | 第23-28页 |
| ·样本基本情况 | 第23-26页 |
| ·样本评估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后现代性描述 | 第28-46页 |
| ·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后现代性描述 | 第28-36页 |
| ·认同与身体消费 | 第28-33页 |
| ·符号与交往消费 | 第33-34页 |
| ·惯习与文化消费 | 第34-36页 |
| ·大学生消费手段的后现代性描述 | 第36-41页 |
| ·快餐店和电话购物 | 第36-38页 |
| ·超市、购物中心和信用卡消费 | 第38-40页 |
| ·旅游消费与电子媒介购物 | 第40-41页 |
| ·大学生消费特点的后现代性描述 | 第41-45页 |
| ·炫耀、享乐与超前性 | 第41-43页 |
| ·时尚、模拟与符号性 | 第43-44页 |
| ·情绪化、碎片化与非情感性 | 第44-45页 |
| ·大学生后现代性消费结论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双变量、多变量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 | 第46-55页 |
| ·影响当代大学生倾向后现代性消费的单因素分析 | 第46-51页 |
| ·经济基础 | 第46-47页 |
| ·消费主义的冲击 | 第47-48页 |
| ·广告媒介及偶像效益 | 第48-50页 |
| ·商业的集中化和技术的可行性 | 第50页 |
| ·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 第50-51页 |
| ·影响当代大学生后现代消费的多变量相关分析 | 第51-53页 |
| ·超前消费的可能性 | 第51-52页 |
| ·身体消费成本的增值 | 第52-53页 |
| ·文化消费的大众化 | 第53页 |
| ·影响当代大学生后现代消费的偏相关分析 | 第53-55页 |
| ·直接交往消费支出 | 第53页 |
| ·消费空间符号魅力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大学生消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比较研究 | 第55-61页 |
| ·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比较 | 第55-57页 |
| ·消费水平的比较研究 | 第55页 |
| ·身体消费的比较研究 | 第55-56页 |
| ·交往消费的比较研究 | 第56-57页 |
| ·大学生消费手段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比较 | 第57-58页 |
| ·大学生消费特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比较 | 第58-61页 |
| 第六章 大学生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构 | 第61-71页 |
| ·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困境 | 第61-63页 |
| ·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系统化构建 | 第63-67页 |
| ·理论体系的意义建构 | 第63-65页 |
| ·实践体系的效度建构 | 第65-67页 |
| ·大学生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具体化操作 | 第67-71页 |
| ·适度、和谐消费观念的内化 | 第67-68页 |
| ·合理、理性消费行为的习得 | 第68-71页 |
| 结束语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附录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