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0-13页 |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现状 | 第10-11页 |
·我国税制结构的背景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论文架构 | 第15-16页 |
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3. 其他国家、地区企业所得税制的考察与借鉴 | 第21-28页 |
·一些国家企业所得税制的改革动态 | 第21-24页 |
·关于税前扣除项目 | 第21-22页 |
·关于税率 | 第22-23页 |
·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 | 第23-24页 |
·周边发展中国家企业所得税的税负水平 | 第24-25页 |
·香港企业所得税可扣除的开支项目 | 第25-26页 |
·可扣除的开支 | 第25-26页 |
·不可扣除的开支 | 第26页 |
·台湾企业所得税 | 第26-28页 |
4. 中国大陆所得税差别税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差异内容 | 第28-45页 |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差别税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8-29页 |
·所得税制的特点 | 第29-30页 |
·内资企业与涉外企业所得税制的差异内容 | 第30-36页 |
·涉外企业所得税制优惠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36-45页 |
·对涉外企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36-39页 |
·对区域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39-40页 |
·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的分析 | 第40-42页 |
·其他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 第42-45页 |
5. 实施所得税差别税制所产生的主要问题 | 第45-55页 |
·阻碍了内资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 第45-49页 |
·使内资企业市场竞争力停滞不前 | 第45-47页 |
·强化了“增产不增收”和“合资陷阱”的后果 | 第47-49页 |
·给地方财政收入造成一定压力 | 第49-51页 |
·不符合税收受益或量能负担原则 | 第51-52页 |
·诱发各种假中外合资等避税行为,挤压所得税源 | 第52-54页 |
·加剧了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区域贫富差距 | 第54-55页 |
6. 统一企业所得税制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与改革设想 | 第55-79页 |
·统一税制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 第55-60页 |
·建立统一税制的税务基础与税改原则 | 第60-62页 |
·企业所得税制并轨改革方向和主要内容 | 第62-70页 |
·企业所得税制并轨改革方向 | 第62-65页 |
·企业所得税制并轨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65-70页 |
·合理确定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 | 第70-73页 |
·工资、“三费”、公益性捐赠实行全额扣除 | 第70-71页 |
·对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实行限额扣除 | 第71-72页 |
·对债务重组、研究开发费、各种准备采用现行规定 | 第72页 |
·缩短折旧和摊销年限 | 第72-73页 |
·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设想 | 第73-76页 |
·变区域性税收优惠导向为产业性税收优惠导向 | 第73-74页 |
·直接优惠转向间接优惠 | 第74-75页 |
·变只认身份的“普惠制”为只认行为的“特惠制” | 第75页 |
·在优惠结构上实现三个“统一” | 第75-76页 |
·其他相关对策与建议 | 第76-79页 |
·科学规范最低自有资本率,防止资本弱化 | 第76-77页 |
·限制关联方内部的转移定价,防止避税性关联交易 | 第77-78页 |
·周密制订税制改革过渡期的转换方案 | 第78-79页 |
7. 论文的局限性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