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的回归--高中诗歌教学的功能与方法探微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研究的缘起 | 第10-2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6页 |
(一) 基于对自己对诗歌教学实践的反思 | 第10-11页 |
(二) 基于诗歌教学中传统方法不足的反思 | 第11-13页 |
(三)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的思考 | 第13-14页 |
(四) 基于其他原因的分析 | 第14-16页 |
二. 选题意义、研究原则、研究对象及教材选用 | 第16-21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16-20页 |
(二) 研究的原则 | 第20-21页 |
(三) 研究的对象 | 第21页 |
(四) 教材的选用 | 第21页 |
三. 已有研究成果及本文新颖性综述 | 第21-23页 |
四. 研究的方法 | 第2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的结果 | 第23-50页 |
一. 诗教的发展 | 第23-25页 |
二. 诗教的功能 | 第25-32页 |
1. 培养人文精神 | 第26-28页 |
2. 提高审美情趣 | 第28-31页 |
3. 了解生活现实 | 第31-32页 |
三. 改进诗歌教学的方法 | 第32-49页 |
第一. 让诗歌本体回归教学 | 第33-36页 |
1. 建立诗歌存在的本质观: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 第33-34页 |
2. 建立诗歌艺术的创作观:创造意象,营造意境 | 第34-36页 |
第二. 让诗人本位回归教学 | 第36-39页 |
1. 结合诗人的创作个性来解读诗歌 | 第36-38页 |
2. 结合诗人的生活环境来解读诗歌 | 第38-39页 |
第三. 让诗歌鉴赏者本人回归教学 | 第39-42页 |
1. 调动学生的主动兴趣 | 第39-42页 |
2.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 第42页 |
第四. 让诗歌教学本身回归教学 | 第42-47页 |
1. 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钥匙:解读意象,领悟意境 | 第43-44页 |
2. 明确教师教学诗歌的身份:以师为导,以生为主 | 第44-47页 |
第五. 让诗歌创作本味回归教学 | 第47-49页 |
1. 在教学中让学生喜欢诗歌创作 | 第47-48页 |
2. 在考评中让学生能够诗歌创作 | 第48-49页 |
四. 结语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及网址 | 第51-52页 |
后记(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