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18页 |
第一节 内生真菌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 内生真菌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3页 |
2 内生真菌的分布和生物多样性 | 第13-14页 |
3 内生真菌代谢物质的多样性 | 第14-15页 |
4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内生真菌的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第三节 石斛及其内生真菌的研究 | 第16-18页 |
1 石斛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 第16-17页 |
2 石斛开发利用价值 | 第17页 |
3 石斛内生真菌的研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石斛内生真菌的分离和形态鉴定 | 第18-29页 |
第一节 石斛内生真菌的分离和改进方法 | 第18-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培养基 | 第18-19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19页 |
·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 | 第19页 |
·分离方法改进要点说明 | 第19-2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0页 |
第二节 菌株的形态描述和鉴定 | 第20-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待鉴定菌株 | 第2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观察描述方法 | 第21页 |
·标本的制作 | 第21-22页 |
·显微摄影 | 第22页 |
·菌种的鉴定 | 第22页 |
·菌种的保存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三节 内生真菌 Dm01有性型的形态学鉴定及可能的无性型 | 第24-27页 |
1 Dm01的形态特征 | 第24-27页 |
·培养特征 | 第24页 |
·显微特征 | 第24-25页 |
·形态鉴定结果 | 第25页 |
·无性型形态特征 | 第25页 |
·Dm01炭角菌(Xylaria )的无性型可能是镰刀菌(Fusrium) | 第25-27页 |
第四节 促进内生真菌在人工培养基上有性繁殖的方法 | 第27-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材料 | 第27页 |
·炭角菌 Xylaria(Dm01)的培养 | 第27页 |
·伞菌的培养 | 第27-28页 |
·Dm43的培养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石斛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 | 第29-48页 |
第一节 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 | 第29-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待鉴定菌株 | 第29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DNA提取材料的获得 | 第30页 |
·基因组 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DNA纯度的检测 | 第31-32页 |
·PCR扩增 ITS区段 | 第32-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结果 | 第34-39页 |
·ITS区段的PCR扩增和测序结果 | 第34页 |
·ITS区段序列 Blastn比对结果 | 第34页 |
·扩增序列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34-38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石斛内生真菌 | 第38-39页 |
·石斛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 第39-41页 |
·石斛内生真菌的分布 | 第41-42页 |
·石斛内生真菌中的大型真菌—对内生真菌概念范畴的讨论 | 第42-43页 |
·内生真菌与病原菌的关系—探讨宿主致病的原因 | 第43-44页 |
·石斛内生真菌 Xylaria 的三个类群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内生于石斛的又一类微生物—小球藻 | 第46-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6-48页 |
·形态特征 | 第46-47页 |
·分子鉴定结果 | 第47页 |
·讨论小球藻在石斛中的生物学作用推测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特殊菌株细胞毒活性的初筛 | 第48-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供试菌株 | 第48页 |
·卤虫卵的来源 | 第48页 |
·内生真菌液体培养和待测样品准备 | 第48页 |
·卤虫孵化与检测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图版 | 第58-62页 |
原创性声明 | 第62页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