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产品价格与市场论文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9页
 一、研究背景第17-21页
  (一) 农产品流通的环境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第17页
  (二) 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被重视,但小农户的收益却没有获得预期的增长第17-18页
  (三) “农超对接”和可追溯的农产品流通等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快速发展第18-19页
  (四) 小农户分散经营逐渐成为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第19-21页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3页
  (一) 研究的目的第21-22页
  (二)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22-23页
 三、重要概念界定第23-24页
  (一) 农户第23页
  (二) 交易成本第23页
  (三) 农户福利第23-24页
 四、研究框架、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4-26页
  (一)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第24-25页
  (二) 技术路线第25页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5-26页
 五、主要研究方法第26-27页
  (一) 调查研究法第26-27页
  (二) 比较研究法第27页
  (三) 定量研究法第27页
 六、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27-29页
  (一) 可能的创新点第27页
  (二) 本研究的不足第27-29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第29-40页
 一、农产品流通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第29-36页
  (一) 国外农产品流通的研究现状第29-32页
  (二) 国内农产品流通的研究现状第32-36页
  (三)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第36页
 二、理论基础第36-39页
  (一) 流通理论第36-37页
  (二) 交易成本理论第37-38页
  (三) 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第38-39页
 三、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与体系的历史演进第40-55页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历史演进:1949-2011第40-46页
  (一) 粮棉等大宗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历史演进第40-44页
  (二) 果蔬等生鲜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历史演进第44-45页
  (三) 肉禽蛋类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历史演进第45-46页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历史演变、现状特征及未来方向第46-53页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及其特征——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历史审视第46-49页
  (二) 市场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及其特征——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的认识和把握第49-51页
  (三) 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及其特征——对农产品流通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第51-53页
 三、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内涵、类型及国际经验第55-71页
 一、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内涵的界定第55-57页
  (一) 模式与流通模式第55页
  (二) 基于农户视角界定农产品流通模式内涵的合理性第55-56页
  (三)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内涵界定第56-57页
 二、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主要类型与特点第57-62页
  (一) “农户+市场”的直接流通模式第57页
  (二) “规模农户(农场)+市场”的农户横向一体化流通模式第57-58页
  (三) “农户+经纪人+市场”的贩运型流通模式第58-59页
  (四) “农户+批发商+市场”的批发市场集散模式第59页
  (五) “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市场”的合作经济主导流通模式第59-60页
  (六) “农户+龙头企业+市场”的龙头企业带动流通模式第60-62页
  (七) 农产品流通的其他模式第62页
 三、发达国家(地区)农产品流通模式考察第62-70页
  (一) 美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第63-65页
  (二) 日本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第65-67页
  (三) 法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第67-68页
  (四) 我国台湾地区农产品流通模式第68-70页
 四、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交易成本考察第71-91页
 一、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框架第71-73页
 二、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第73-76页
  (一) 样本区域与抽样情况第73-74页
  (二) 调查对象第74页
  (三) 问卷生成第74-75页
  (四) 调查实施第75页
  (五) 样本描述第75-76页
 三、交易成本对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选择的影响第76-84页
  (一) 方法选择与计量模型第76-78页
  (二) 实证结果分析第78-84页
 四、交易成本对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农户绩效的影响第84-88页
  (一) 方法选择与计量模型第84-86页
  (二) 实证结果分析第86-88页
 五、本章小结第88-91页
  (一) 主要研究发现第89页
  (二) 政策含义第89-91页
第六章 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农户福利的模糊评价第91-104页
 一、理论基础与实证框架第91-92页
 二、农户福利的构成——以森的可行能力为理论基础第92-96页
  (一) 农户福利的功能指标确定第92-94页
  (二) 转换因素的确定第94-96页
 三、方法选择与实证结果第96-103页
  (一) 评价方法选择第96-97页
  (二) 对农户福利的评价——基于模糊数学法的演绎第97-99页
  (三) 实证结果分析第99-103页
 四、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七章 “农超对接”流通模式中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分配第104-117页
 一、“农超对接”实施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第104-105页
 二、合作社盈余分配的理论解释与合作社类型界定及划分第105-107页
  (一) 合作社盈余分配的理论解释第105-106页
  (二) 合作社的类型界定及划分第106-107页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第107-109页
  (一) 调研情况说明第107-108页
  (二) 所调研合作社的主要产品分布和地区分布第108页
  (三) 调研合作社的类型分布第108-109页
 四、实证研究发现第109-114页
  (一) “农超对接”中部分合作社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普通社员被排斥在合作社盈余分配的决策之外第109-110页
  (二) “农超对接”中的部分合作社存在盈余返还不公开、不透明,以及盈余分配比例偏低的情况,社员从合作社获得的实惠并不明显第110-111页
  (三) “农超对接”中的部分合作社与合作社中企业社员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模糊不清第111-112页
  (四) 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对农户的盈余返还机制和返还力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第112-114页
 五、本章小结第114-117页
  (一) 主要结论第114-115页
  (二) 政策含义第115-117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第117-125页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17-119页
  (一) 交易成本是影响农户农产品流通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第117页
  (二) 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农户的福利存在显著差异第117-118页
  (三) 允许多种农产品流通模式并存是保障农户利益的重要举措第118页
  (四) “农超对接”这种缩短中间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复杂,该模式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第118-119页
 二、政策建议第119-125页
  (一) 鼓励和保护现存的农产品流通多样化模式,给予农户在农产品流通中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第119-120页
  (二)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程第120-121页
  (三) 积极探索农户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新模式第121-122页
  (四) 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支持体系建设的力度,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交易成本第122-124页
  (五) 增强农产品流通政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政策制度保障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4页
附录1:农户调查问卷第134-139页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和研究成果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利用境外农业资源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下一篇:蔬菜营销渠道合作关系与合作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