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基本机理研究 | 第15-18页 |
·测年技术研究 | 第18-19页 |
·石笋记录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取得的进展 | 第19-22页 |
·存在问题 | 第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3-24页 |
第二章 ICP-MS ~(230)TH测年技术研究 | 第24-35页 |
§2.1 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2 U-TH化学处理技术 | 第25-29页 |
·样品的准备 | 第25-26页 |
·化学处理 | 第26-29页 |
§2.3 ICP-MS分析技术 | 第29-33页 |
·仪器设备 | 第29-31页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1-32页 |
·仪器偏差校正 | 第32-33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3-35页 |
·U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Th数据处理 | 第34页 |
·年龄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第三章 ~(230)TH年龄数据的古气候意义研究 | 第35-70页 |
§3.1 概述 | 第35-36页 |
§3.2 较老石笋~(230)TH测年研究 | 第36-47页 |
·洞穴特征 | 第36-38页 |
·D6石笋年龄数据分析 | 第38-42页 |
·D7和D9石笋年龄数据分析 | 第42-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3.3 方解石和文石石笋样品测年的差异性研究 | 第47-64页 |
·衙门洞洞穴特征 | 第47-49页 |
·衙门洞Y1石笋年龄数据分析 | 第49-52页 |
·莲花洞LL1和LL5石笋成分特征分析 | 第52-54页 |
·莲花洞LL1和LL5石笋年龄数据分析 | 第54-58页 |
·重结晶及铀流失现象与石笋表观年龄之讨论 | 第58-64页 |
·铀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第58-64页 |
§3.4 年龄数据的古气候意义对比研究 | 第64-70页 |
·石笋~(234)U/~(238)U比值的古气候意义 | 第64-68页 |
·石笋测年结果比较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贵州衙门洞石笋碳、氧同位素记录及西南岩溶地区古气候变化研究 | 第70-91页 |
§4.1 概述 | 第70-71页 |
§4.2 石笋碳、氧同位素记录原理 | 第71-78页 |
·基本原理 | 第71-73页 |
·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73页 |
·Hendy同位素沉积平衡检验 | 第73-76页 |
·氧同位素记录 | 第76-78页 |
§4.3 石笋记录古气候变化对比讨论 | 第78-90页 |
·氧同位素记录古气候意义 | 第78-85页 |
·碳同位素记录的古气候意义 | 第85-88页 |
·Y1石笋稳定同位素数据的谱分析意义 | 第88-90页 |
§4.4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8页 |
附录 | 第108-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