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

浙江省游憩型绿道规划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13页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研究对象与目的第11页
   ·研究方法第11-12页
     ·理论与文献分析第11页
     ·实地调研第11-12页
     ·AHP 层次分析第12页
     ·实证分析第12页
   ·研究框架第12-13页
2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研究第13-22页
   ·游憩型绿道概念解析第13-16页
     ·游憩的概念第13页
     ·绿道的概念第13-14页
     ·游憩型绿道概念第14-16页
       ·游憩型绿道的定义第14页
       ·游憩型绿道的分类第14-15页
       ·游憩型绿道构成要素第15-16页
       ·游憩型绿道的发展意义第16页
   ·游憩型绿道基础理论研究第16-21页
     ·游憩学第16-18页
       ·游憩学概念第16页
       ·游憩学基本理论分析第16-18页
     ·旅游学第18-19页
       ·旅游学的概念第18页
       ·旅游学基本理论分析第18-19页
     ·大众行为心理学第19-21页
       ·大众行为心理学概念第19页
       ·大众行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第19-21页
   ·本章小结第21-22页
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综述第22-37页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第22-31页
     ·北美地区第23-26页
     ·欧洲第26-27页
     ·亚洲第27-31页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第31-36页
     ·珠三角地区第33-34页
     ·长三角地区第34-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4 浙江省游憩型绿道规划发展模式创建第37-57页
   ·浙江省游憩区域介绍第37-40页
     ·历史文化游憩区第37-38页
     ·自然生态游憩区第38页
     ·道路交通游憩区第38-39页
     ·滨水游憩区第39-40页
   ·游憩型绿道发展模式类型第40-44页
     ·民俗文化游憩型发展模式第41-42页
       ·模式内涵第41页
       ·游憩资源特征第41页
       ·建设意义第41-42页
     ·休闲体验游憩型发展模式第42页
       ·模式内涵第42页
       ·游憩资源特征第42页
       ·建设意义第42页
     ·山野观光游憩型发展模式第42-43页
       ·模式内涵第42-43页
       ·游憩资源特征第43页
       ·建设意义第43页
     ·滨水娱乐游憩型发展模式第43-44页
       ·模式内涵第43页
       ·游憩资源特征第43-44页
       ·建设意义第44页
   ·游憩型绿道指标因子选择与评价第44-57页
     ·指标的定义第44页
     ·指标的选取原则第44页
     ·乡村游憩资源指标因子第44-48页
       ·指标因子的选择第45页
       ·指标因子集成与定义第45-48页
     ·游憩型绿道连接性指标因子第48-50页
       ·指标因子的选择与定义第48-50页
     ·两种指标因子权重第50-55页
       ·乡村游憩资源指标因子权重第51-54页
       ·连接性指标因子权重第54-55页
     ·结论分析第55-57页
5 游憩型绿道发展模式规划实践第57-71页
   ·民俗文化游憩型发展模式—以南浔-乌镇-西塘线为例第57-60页
     ·现状概述第57页
     ·民俗文化游憩型绿道构建的意义第57页
     ·民俗文化游憩型绿道指标因子分析评价第57-58页
     ·民俗文化游憩型绿道规划布局第58-59页
     ·具体设计第59-60页
   ·休闲体验游憩型发展模式—以安吉农家乐休闲体验游为例第60-64页
     ·现状概述第60-61页
     ·休闲体验游憩型绿道构建的意义第61页
     ·休闲体验游憩型绿道指标因子分析评价第61-62页
     ·休闲体验游憩型绿道规划布局第62页
     ·具体设计第62-64页
   ·山野观光游憩型发展模式---以杭州转塘街道龙坞片区为例第64-67页
     ·现状概述第64页
     ·山野观光游憩型绿道构建的意义第64页
     ·山野观光游憩型绿道指标因子分析评价第64-66页
     ·山野观光游憩型绿道规划布局第66-67页
     ·具体设计第67页
   ·滨水娱乐游憩型发展模式--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滨水旅游路线为例第67-70页
     ·现状概述第67页
     ·滨水娱乐游憩型绿道构建的意义第67-68页
     ·滨水娱乐游憩型绿道指标因子分析评价第68页
     ·滨水娱乐游憩型绿道规划布局第68-69页
     ·具体设计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6 结论与后续研究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附录第75-79页
作者简介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杭州西湖植物景观历史变迁研究
下一篇:家庭园艺景观设计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