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肋横突结合区胸椎后路固定解剖学、影像学、生物力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肋横突结合区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 | 第17-39页 |
·引言 | 第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9页 |
·结果 | 第19-34页 |
·CT测量结果 | 第19页 |
·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 第19-34页 |
·讨论 | 第34-38页 |
·肋横突结合区形态学研究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测量肋横突结合区的临床意义 | 第35-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二章 肋横突结合区进钉途径研究 | 第39-56页 |
·引言 | 第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0-41页 |
·结果 | 第41-49页 |
·影像学检查结果 | 第41-42页 |
·解剖学结果 | 第42-49页 |
·讨论 | 第49-55页 |
·肋横突结合区螺钉临床意义 | 第49页 |
·经肋横突结合区置钉的安全性 | 第49-51页 |
·进钉点的选择 | 第51-52页 |
·螺钉进钉方向 | 第52页 |
·椎弓根的作用 | 第52页 |
·三种方法对螺钉位置的评价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三章 肋横突结合区入路生物力学研究 | 第56-68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58页 |
·结果 | 第58-63页 |
·最大轴向拔出力 | 第59页 |
·拔出力位移曲线 | 第59页 |
·骨质密度 | 第5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9-63页 |
·讨论 | 第63-67页 |
·影响螺钉稳定性的因素 | 第63-64页 |
·骨质密度对螺钉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皮质骨对螺钉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斜钉效应”对螺钉稳定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综述 脊柱后路内固定技术应用现状 | 第75-102页 |
附录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