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西画东渐”与早期水彩画发展 | 第8-10页 |
一、西画东渐 | 第8页 |
二、水彩画的广泛传播 | 第8-10页 |
(一) 传教士 | 第8页 |
(二) 留学生 | 第8-9页 |
(三) 月份牌 | 第9页 |
(四) 教科书 | 第9-10页 |
第二章、“西画东渐”中水彩画承担的历史角色 | 第10-14页 |
一、早期的文化心理过渡 | 第10-12页 |
(一) 清朝传教士的油画“水彩化”创作 | 第10-11页 |
(二) “新日本画”对中国画家的心理影响 | 第11-12页 |
二、材料、技法过渡 | 第12-14页 |
(一) 西洋油画与传统中国画在材料技法上的差异 | 第12-13页 |
(二) 西洋水彩画与传统中国画在材料技法上的相近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三章、中国画家对引水彩元素入画的不同实践 | 第14-23页 |
一、早期“海派”画家的探索 | 第14页 |
二、中国画家对引水彩元素入画的四种选择 | 第14-23页 |
(一) 完全开放式 | 第14-16页 |
(二) 半开放式 | 第16-19页 |
(三) 另辟蹊径式 | 第19-22页 |
(四) 完全否定式 | 第22-23页 |
第四章、水彩元素与近代中国画形式变革 | 第23-30页 |
一、色彩 | 第23-26页 |
(一)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 | 第24页 |
(二) 狭义的“色彩变化” | 第24-25页 |
(三) 色彩关系 | 第25-26页 |
二、整体氛围 | 第26-28页 |
(一) 渲染背景 | 第27页 |
(二) 气氛烘托 | 第27页 |
(三) 对“染”的地位提升 | 第27-28页 |
三、构图 | 第28页 |
(一) 线和面的变化 | 第28页 |
(二) 焦点透视的引入 | 第28页 |
四、技法、材料 | 第28-30页 |
(一) “染”的大量使用 | 第28页 |
(二) 借鉴水彩画渲染、破色等技法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附 录 | 第32-33页 |
后 记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