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1. 县域经济的一般问题 | 第9-11页 |
·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 | 第9-11页 |
·县域经济的基本属性 | 第11页 |
2. “空间剥夺”问题的界定 | 第11-14页 |
·县域经济问题的研究视角 | 第11页 |
·区域间的“空间剥夺”问题 | 第11-12页 |
·“空间剥夺”问题的基本特征 | 第12页 |
·“空间剥夺”问题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相关理论的简要叙述及借鉴意义 | 第13-14页 |
3. 研究视角和行文逻辑 | 第14-15页 |
·研究视角 | 第14页 |
·行文逻辑 | 第14-15页 |
1. 吉林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态势 | 第15-24页 |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 第15-17页 |
·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 第15页 |
·在吉林省的总体地位 | 第15-16页 |
·核心城市的总体状况 | 第16-17页 |
·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 第17-21页 |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带性特征 | 第18页 |
·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 第18-20页 |
·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类型划分 | 第20-21页 |
·选择吉林省中部地区作实证研究的依据 | 第21页 |
·“空间剥夺”——真实存在的区域关系 | 第21-24页 |
·区域发展的特定阶段 | 第22页 |
·实证区域的具体特征 | 第22-24页 |
2. “空间剥夺”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24-32页 |
·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极化”过程与“空间剥夺” | 第24-27页 |
·要素“极化”的动因 | 第24-25页 |
·要素“极化”的基础效应 | 第25页 |
·要素“极化”过程的联动效应 | 第25-27页 |
·制度因素作用下的“空间剥夺” | 第27-30页 |
·行政管理制度与“空间剥夺” | 第27-29页 |
·金融运行制度与“空间剥夺” | 第29-30页 |
·核心城市产业的空间侵占与“空间剥夺” | 第30页 |
·“空间剥夺”作用机制的复杂性 | 第30-32页 |
3. “空间剥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8页 |
·经济规模对“空间剥夺”的影响 | 第32-33页 |
·核心城市的经济规模与“空间剥夺” | 第32-33页 |
·县域经济规模与“空间剥夺” | 第33页 |
·空间位置关系与“空间剥夺” | 第33-34页 |
·距离因素与“空间剥夺” | 第33-34页 |
·相对位置与“空间剥夺” | 第34页 |
·产业结构与“空间剥夺” | 第34-35页 |
·“空间剥夺”效应的定量评价 | 第35-38页 |
·几点说明 | 第35-36页 |
·实证区域的计算 | 第36-37页 |
·研究的缺陷 | 第37-38页 |
4. “空间剥夺”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 第38-42页 |
·总体思路 | 第38-39页 |
·县域经济发展要直面“空间剥夺”问题 | 第38页 |
·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 第38-39页 |
·协调核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 第39-40页 |
·发展与区域特征相协调的主导产业,遏制发展要素的“逃逸” | 第39页 |
·适时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 | 第39页 |
·完善与县域经济特征相适应的金融系统 | 第39-40页 |
·加强城镇建设,完善县域城镇体系 | 第40页 |
·对改革“市带县”制度的几点思考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5页 |
1. 基本结论 | 第42-43页 |
2.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第43页 |
3. 不足之处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附图1-1 吉林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特征 | 第47-48页 |
附图1-2 吉林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类型的空间分布 | 第48-49页 |
致 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