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三、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 第14-49页 |
一、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目标 | 第14-20页 |
(一) 社会主义: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基点 | 第14-18页 |
(二) 现代化: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 第18-20页 |
二、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动力机制 | 第20-34页 |
(一) 两类矛盾:毛泽东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 第20-23页 |
(二) 不断革命:毛泽东社会发展的激进动力 | 第23-26页 |
(三) 群众实践:毛泽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第26-29页 |
(四) 一穷二白:毛泽东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力 | 第29-30页 |
(五) 人的意志:毛泽东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 第30-34页 |
三、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赶超战略 | 第34-38页 |
(一) 高速度:毛泽东赶超战略的内在核心 | 第35页 |
(二) 重工业:毛泽东赶超战略的优先重点 | 第35-36页 |
(三) 双面性:毛泽东赶超战略的辩证审视 | 第36-38页 |
四、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内在结构 | 第38-49页 |
(一) 保障与指挥: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二) 基础与共享: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39-42页 |
(三) 前提与手段: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42-45页 |
(四) 增长与索取: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 | 第45-46页 |
(五) 常态与协调:不平衡发展与平衡发展的关系 | 第46-49页 |
第二部分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形成发展 | 第49-60页 |
一、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 第49-52页 |
(一) 国际环境:逼迫效应与潮流效应同在 | 第49-51页 |
(二) 国内环境:革命激情与建设激情同在 | 第51-52页 |
二、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思想渊源 | 第52-58页 |
(一) 借鉴:马克思主义作家的社会发展理论 | 第52-54页 |
(二) 传承: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与建设经验 | 第54-56页 |
(三) 传统:“民本”思想、“大同理想”与平均主义 | 第56-58页 |
三、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 | 第58-60页 |
(一) 理性思考: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第一阶段 | 第58-59页 |
(二) 追求速度: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第二阶段 | 第59页 |
(三) 走上歧路: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第三阶段 | 第59-60页 |
第三部分 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理性审视 | 第60-78页 |
一、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价值 | 第60-66页 |
(一) 时代价值: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理论价值 | 第60-64页 |
(二) 实践效应: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 第64-66页 |
二、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困境 | 第66-75页 |
(一) 沟壑:强国梦想与民富现实 | 第66-68页 |
(二) 悖论:民主政治的追求与官僚政治的现实 | 第68-69页 |
(三) 失衡:效率与公平 | 第69-71页 |
(四) 错位: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知识认知 | 第71-73页 |
(五) 矛盾: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 | 第73-75页 |
三、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失误原因 | 第75-78页 |
结语:发展的科学与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未竟的使命 | 第78-80页 |
注释 | 第80-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