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目的 | 第16-28页 |
1 双生病毒简介 | 第16-17页 |
·玉米线条病毒属(Mastrevirus) | 第16页 |
·曲顶病毒属(Curtovirus) | 第16页 |
·伪曲顶病毒属(Topocuvirus) | 第16页 |
·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 | 第16-17页 |
2 双生病毒的危害日趋严重 | 第17-19页 |
3 双生病毒在中国的发生 | 第19-20页 |
4 粉虱传双生病毒的研究 | 第20-26页 |
·烟粉虱对双生病毒的获取和传播 | 第20-23页 |
·烟粉虱有效获毒及传毒所需的最短时间 | 第20-21页 |
·病毒在烟粉虱体内的潜伏期 | 第21页 |
·病毒在烟粉虱体内的存留 | 第21页 |
·烟粉虱传毒效率与获毒时间、虫口密度及接种位点的关系 | 第21-22页 |
·烟粉虱获毒及传毒效率与虫龄及性别的关系 | 第22-23页 |
·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的另两种途径:交配传播和经卵传播 | 第23页 |
·寄主植物、病毒和内共生菌对烟粉虱传毒的影响 | 第23-25页 |
·寄主植物 | 第23-24页 |
·双生病毒的外壳蛋白 | 第24页 |
·分子伴侣GroEL蛋白 | 第24-25页 |
·双生病毒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基本材料和方法 | 第28-34页 |
1 基本材料 | 第28-30页 |
·昆虫 | 第28页 |
·植物 | 第28页 |
·毒株 | 第28页 |
·生态学研究相关的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28-29页 |
·适合烟粉虱研究的微虫笼 | 第28页 |
·适合烟粉虱研究的养虫笼 | 第28-29页 |
·人工气候室 | 第29页 |
·其它设备 | 第29页 |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关的主要仪器和化学试剂 | 第29-30页 |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34页 |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 第30页 |
·烟粉虱基因组DNA提取 | 第30-31页 |
·病毒DNA-A及DNAβ的检测 | 第31-32页 |
·检测所用的特异性引物序列 | 第31页 |
·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 第31-32页 |
·PCR特异性扩增病毒DNA-A和DNAβ分子的片段大小 | 第32页 |
·烟粉虱生物型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烟粉虱对TYLCCNV及TbCSV的获取、存留及传播 | 第34-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供试昆虫和植物 | 第34页 |
·植物及烟粉虱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4页 |
·植物及烟粉虱体内TYLCCNV及TbCSV DNA-A及DNAβ的检测 | 第34页 |
·烟粉虱获毒情况检测 | 第34-35页 |
·TYLCCNV及TbCSV DNA-A及DNAβ在烟粉虱体内的存留 | 第35页 |
·烟粉虱传毒效率的测定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烟粉虱获毒时间长短对其带毒率的影响 | 第35页 |
·TYLCCNV或TbCSV DNA在烟粉虱体内的存留 | 第35-36页 |
·烟粉虱对TYLCCVN及TbCSV的传毒效率 | 第36页 |
3 讨论 | 第36-46页 |
第四章 烟粉虱交配传播及经卵传播TYLCCNV及TbCSV的检测 | 第46-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供试昆虫和植物 | 第46页 |
·烟粉虱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6页 |
·烟粉虱体内TYLCCNV和TbCSV DNA-A及DNAβ的检测 | 第46页 |
·烟粉虱交配传播和经卵传播TYLCCNV及TbCSV的检测 | 第46-47页 |
·带毒烟粉虱后代成虫的传毒能力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PCR检测烟粉虱交配传播TYLCCNV | 第47-48页 |
·PCR检测烟粉虱交配传播TbCSV | 第48页 |
·PCR检测携带TYLCCNV或TbCSV烟粉虱的后代 | 第48页 |
·带毒烟粉虱后代成虫的传毒能力 | 第48页 |
3 讨论 | 第48-56页 |
第五章 烟粉虱在普通烟健康植株和带毒植株上的发育、存活和生殖 | 第56-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供试昆虫和植物 | 第56页 |
·烟粉虱成虫在普通烟健康或带毒植株上的产卵量及寿命测定 | 第56页 |
·烟粉虱在普通烟健康或带毒植株上的存活和发育历期 | 第56-57页 |
·健康或带毒普通烟上发育羽化的烟粉虱在各自原寄主上的产卵量及寿命 | 第57页 |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烟粉虱在普通烟健康及带毒植株上的产卵量和寿命 | 第57-58页 |
·烟粉虱在普通烟健康或带毒植株上的存活和发育历期 | 第58页 |
·健康或带毒普通烟上羽化的烟粉虱在原寄主上的产卵量及寿命 | 第58页 |
3 讨论 | 第58-64页 |
第六章 无毒和带毒烟粉虱在棉花上的发育、存活和生殖 | 第64-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供试昆虫和植物 | 第64页 |
·无毒及带毒烟粉虱的获得 | 第64页 |
·无毒或带毒烟粉虱在棉花上的产卵量及寿命 | 第64页 |
·无毒或带毒烟粉虱后代在棉花上的存活与发育 | 第64-65页 |
·数据分析 | 第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6页 |
·无毒或带毒烟粉虱在棉花上的产卵量和寿命 | 第65-66页 |
·无毒或带毒烟粉虱后代在棉花上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 | 第66页 |
3 讨论 | 第66-72页 |
第七章 烟粉虱取食带毒植株对其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72-82页 |
1 材料 | 第72-73页 |
·植物 | 第72页 |
·烟粉虱 | 第72页 |
·试剂 | 第72页 |
·仪器 | 第72-73页 |
2 方法 | 第73-74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73页 |
·α—萘酚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73页 |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73页 |
·单头烟粉虱羧酸酯酶酶活性测定 | 第73-74页 |
·酶液的制备 | 第73-74页 |
·羧酸酯酶酶活性测定 | 第74页 |
·数据处理 | 第7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4-76页 |
·取食不同植株的烟粉虱羧酸酯酶酶活性频率分布 | 第74-75页 |
·取食不同植株的烟粉虱羧酸酯酶活性 | 第75-76页 |
4 讨论 | 第76-82页 |
第八章 总讨论 | 第82-87页 |
1 烟粉虱对TYLCCNV及TbCSV的获取、存留及传播 | 第82-83页 |
2 寄主植物感染TYLCCNV及TbCSV有利于烟粉虱种群的繁衍 | 第83-84页 |
3 烟粉虱携带双生病毒对其发育、存活与生殖的影响 | 第84页 |
4 值得继续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84-85页 |
·烟粉虱对双生病毒的获取及传播 | 第84页 |
·携带双生病毒的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 | 第84-85页 |
·双生病毒的感染对烟粉虱及寄主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影响 | 第85页 |
·TYLCCNV、TbCSV-烟粉虱-寄主植物的互作 | 第85页 |
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9页 |
附录一 | 第99-101页 |
附录二 | 第101-103页 |
附录三 | 第103-105页 |
附录四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