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4页 |
·研究范围 | 第11页 |
·关于此课题的现有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街道边缘空间与城市生活 | 第14-23页 |
·建筑与城市之间的防御和交流 | 第14-16页 |
·步行者的活动领域 | 第16-18页 |
·交通方式变化带来的街道问题 | 第18-20页 |
·从明日城市到伊托邦 | 第20-23页 |
第三章 街道边缘空间质量的评价标准 | 第23-26页 |
第四章 街道边缘空间构成元素的模式分析和相关案例 | 第26-69页 |
·调研范围和调研方法 | 第26-27页 |
·街道边缘空间构成元素的模式分析 | 第27-56页 |
·各种控制线与随之而成的街道空间 | 第27-28页 |
·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的边界 | 第28-31页 |
·人行道的适宜宽度 | 第31-33页 |
·小汽车停放与停车场、停车库出入口 | 第33-37页 |
·自行车停放 | 第37-38页 |
·绿化 | 第38-41页 |
·坐凳 | 第41-42页 |
·小商业设施 | 第42-43页 |
·公交车站 | 第43-44页 |
·过街设施 | 第44-45页 |
·铺地 | 第45-47页 |
·街具设施带 | 第47-48页 |
·公厕 | 第48-49页 |
·阳光 | 第49页 |
·人车混行街区 | 第49-55页 |
·高架路下的街道 | 第55-56页 |
·几个思考问题 | 第56-69页 |
·围墙对街道的影响 | 第56-59页 |
·圈地运动下的街道生活 | 第59-60页 |
·道路交通流量与富有生机的街道空间的关系 | 第60-64页 |
·街道空间分配的优先度 | 第64-65页 |
·繁华商业街道与其辅助服务街道构成要素的区别 | 第65-67页 |
·谁来协调与控制整体关系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归纳 | 第69-74页 |
·营造魅力街道的几点建议 | 第69-71页 |
·足够宽度的、安全的人行区域,这是使街道富有生机的前提 | 第69页 |
·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要有密切的交流 | 第69-70页 |
·街上要有吸引人的活动 | 第70页 |
·要为人们在街上长时间地活动提供方便 | 第70-71页 |
·须妥善解决人、车交通问题 | 第71页 |
·恰当的绿化方式 | 第71页 |
·街道的禁忌 | 第71-74页 |
·人行道宽度不足 | 第72页 |
·占用人行道停汽车 | 第72页 |
·建筑与街道之间缺少交流 | 第72页 |
·环境构成元素之间缺少协调 | 第72-73页 |
·铺地、绿化和照明的破败感觉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附录A 南京西路及与南京西路相交的周边道路案例分析 | 第76-84页 |
A.1 南京西路 | 第76-80页 |
A.1.1 南京西路恒隆广场路段 | 第76-77页 |
A.1.2 南京西路中信泰富路段 | 第77-79页 |
A.1.3 南京西路梅龙镇路段 | 第79-80页 |
A.2 与南京西路相交的周边道路 | 第80-84页 |
A.2.1 西康路恒隆广场路段 | 第80-81页 |
A.2.2 陕西北路的恒隆广场与中信泰富路段 | 第81页 |
A.2.3 江宁路的中信泰富与梅龙镇路段 | 第81-83页 |
A.2.4 南汇路的梅龙镇路段 | 第83-84页 |
附录B 淮海中路及与淮海中路相交的周边道路案例分析 | 第84-106页 |
B.1 淮海中路 | 第84-94页 |
B.1.1 淮海中路太平洋百货与香港新世界路段 | 第84-86页 |
B.1.2 淮海中路香港广场路段 | 第86-87页 |
B.1.3 淮海中路力宝广场路段 | 第87-88页 |
B.1.4 淮海中路的淮海商都与淮海公园路段 | 第88-89页 |
B.1.5 淮海中路大上海时代广场与上海广场、金钟广场路段 | 第89-92页 |
B.1.6 淮海中路柳林大厦与兰生大厦路段 | 第92-94页 |
B.2 与淮海中路相交的周边道路 | 第94-106页 |
B.2.1 马当路 | 第94-95页 |
B.2.2 黄陂路 | 第95-97页 |
B.2.3 嵩山路 | 第97-98页 |
B.2.4 望亭路 | 第98-99页 |
B.2.5 普安路 | 第99-101页 |
B.2.6 龙门路 | 第101-102页 |
B.2.7 柳林路 | 第102-104页 |
B.2.8 西藏南路 | 第104-106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