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5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创新网络化与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发展趋势述评 | 第14-21页 |
·行为生态学和演化理论述评 | 第21-27页 |
·研究的对象、假设、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27-35页 |
·研究的对象和基本假定 | 第27-29页 |
·基本名词解释 | 第29-32页 |
·研究的假设和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第2章 群落演替的机理与集群式创新的内涵 | 第35-65页 |
·生物集群、企业集群及其集群效应 | 第35-41页 |
·企业与生物的共性 | 第35-37页 |
·集群增长模型与集群的优劣势分析 | 第37-41页 |
·群落演替的机理和精益生产的惯例 | 第41-51页 |
·群落演替中的进化稳定对策 | 第41-46页 |
·群落演替中的最适惯例 | 第46-48页 |
·精益生产的形成及其内涵 | 第48-51页 |
·集群式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 第51-65页 |
·从精益生产最适惯例的视角分析集群式创新内涵 | 第51-55页 |
·从产业集聚发展的视角分析集群式创新内涵 | 第55-61页 |
·集群式创新的特征 | 第61-65页 |
第3章 关系演进的高级阶段—集群式创新 | 第65-90页 |
·互动视角下的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 | 第65-73页 |
·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集群获取经济性的差异 | 第65-67页 |
·采取k—对策的企业集团与采取r—对策的中小企业集群 | 第67-70页 |
·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集群生态位的不同 | 第70-73页 |
·企业集团、中小企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 第73-80页 |
·两次生产方式的转型促成集群式创新的出现 | 第73-77页 |
·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的关系模式 | 第77-80页 |
·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互动关系的演化 | 第80-90页 |
·竞争关系模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同台竞争 | 第80-83页 |
·捕食关系模型—企业集团处于主导地位 | 第83-85页 |
·互利关系模型—集群式创新的实现 | 第85-87页 |
·案例:生产方式的转型推动了美国“铁锈地带”的进化 | 第87-90页 |
第4章 集群式创新的实施机制 | 第90-109页 |
·创新的两难悖论与组织网络化 | 第90-102页 |
·创新的两难悖论 | 第90-93页 |
·网络组织的优势及创新分析框架 | 第93-100页 |
·实践建议—企业集团网络化的发展方向 | 第100-102页 |
·实践意义—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的实施机制 | 第102-109页 |
·集群式创新的实现思路—模块集中化 | 第102-105页 |
·基于横向外部联系视角的集群式实施机制 | 第105-107页 |
·基于纵向上下游互动的集群式实施机制 | 第107-109页 |
第5章 集群式创新的效率优势和传播机理 | 第109-126页 |
·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的效率优势实证分析 | 第109-116页 |
·基于一个供应效率新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109-111页 |
·日美欧主要汽车总装厂供应商结构的差异及分析 | 第111-113页 |
·实践建议—集群式创新中供应商的战略匹配 | 第113-116页 |
·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的传播机理 | 第116-126页 |
·供应网络中集群式创新惯例的传播机理 | 第116-119页 |
·丰田集团与供应商群体集群式创新的解析 | 第119-120页 |
·案例:丰田集团集群式创新的反应优势 | 第120-126页 |
结论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