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

轨道交通市域线与市区线衔接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7页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5页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2章 国内外大都市轨道交通概况第17-31页
   ·国外大都市轨道交通系统概况第17-24页
     ·巴黎轨道交通概况第17-19页
     ·东京都市圈的轨道交通概况第19-21页
     ·纽约的轨道交通概况第21-23页
     ·伦敦轨道交通概述第23-24页
     ·莫斯科轨道交通概述第24页
   ·国外轨道交通市域线与市区线衔接类型总结第24-25页
   ·国内大都市轨道交通概况第25-30页
     ·国内大都市轨道交通概况第25-28页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市域线与市区线衔接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国内轨道交通市域线概念、技术特征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长沙市轨道交通衔接功能需求分析第31-43页
   ·城市基本特征对轨道交通衔接功能需求影响分析第31-35页
   ·轨道交通系统分层体系对轨道交通衔接功能需要影响分析第35-38页
     ·长沙市轨道交通的定位第35-36页
     ·长沙市轨道交通发展目标第36-37页
     ·长沙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第37-38页
   ·客流因素对轨道交通衔接功能需要影响分析第38-42页
     ·客流预测方法第38-40页
     ·客流预测结果第40-41页
     ·客流因素对衔接功能需求的影响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市域线与市区线的衔接特点分析第43-56页
   ·换乘衔接特点及适用条件第43-47页
     ·从乘客角度分析第43-45页
     ·从建设、运营企业角度分析第45-46页
     ·从政府角度分析第46-47页
     ·换乘衔接的适应条件第47页
   ·并行衔接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第47-51页
     ·从乘客角度分析第47-48页
     ·从建设、运营企业角度分析第48-50页
     ·从政府角度分析第50-51页
     ·并行衔接的适应条件第51页
   ·共线衔接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第51-55页
     ·从乘客角度分析第51-52页
     ·从建设、运营企业角度分析第52-54页
     ·从政府角度分析第54-55页
     ·共线衔接的适应条件第55页
   ·三种衔接方式特点的比较第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衔接方案评价第56-63页
   ·衔接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6-59页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56页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56-58页
     ·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含义及确定、计算第58-59页
   ·评价方法第59-62页
     ·评价方法综述第59页
     ·评价方法的选取第59-60页
     ·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第60-61页
     ·国民经济评价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6章 案例分析第63-71页
   ·长沙市轨道交通10号线与相关市区线概况第63-65页
     ·轨道交通10号线概况第63-64页
     ·与10号线相关市区线概括第64-65页
   ·长沙市轨道交通10号线与市区线衔接方案第65-69页
     ·10号线与2、6号线换乘衔接第65-66页
     ·10号线另辟通道进入主城区第66-67页
     ·10号线与2号线或6号线共线衔接第67-69页
   ·衔接方案评价第69-71页
     ·对非直接效益指标进行熵权模糊综合评价第69页
     ·对直接效益指标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第69-70页
     ·评价结论第70-71页
结论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车悬挂参数对不同轴重大功率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碳/铜摩擦副载流摩擦磨损特性与表面粗糙度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