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深孔台阶爆破地震效应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 第1章 绪论 | 第1-17页 |
| ·概述 | 第9-11页 |
| ·深孔台阶爆破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爆破地震效应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3-16页 |
| ·爆破地震效应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爆破地震效应研究的趋势 | 第15-16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2章 生产爆破地震效应现场试验研究 | 第17-41页 |
| ·试验条件 | 第17页 |
| ·试验方法与方案 | 第17-24页 |
| ·第1次生产爆破试验 | 第19-20页 |
| ·第2次生产爆破试验 | 第20-21页 |
| ·第3次生产爆破试验 | 第21页 |
| ·第4次生产爆破试验 | 第21-23页 |
| ·第5次生产爆破试验 | 第23-24页 |
| ·第6次生产爆破试验 | 第24页 |
| ·爆破地震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24-37页 |
| ·爆破引起的质点振动速度测量 | 第24-33页 |
| ·爆破震动的测量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 ·生产爆破地震波的振动特性与降震技术途径 | 第37-39页 |
| ·爆破地震波的振动特性 | 第37-39页 |
| ·降震爆破技术的可能途径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3章 控制爆破地震效应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41-49页 |
| ·概述 | 第41页 |
| ·灰关联分析基本原理 | 第41-45页 |
| ·系统特征变量和相关因素变量 | 第42页 |
| ·灰关联度及其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 ·优势分析原则 | 第44-45页 |
| ·控制生产爆破地震效应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 ·分析数据确定与计算结果 | 第45-47页 |
| ·计算结果分析与降震途径探讨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4章 爆破地震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 第49-61页 |
| ·数值模拟 | 第49-52页 |
| ·LS-DYNA3D | 第50页 |
| ·计算方法 | 第50页 |
| ·本构模型 | 第50-51页 |
| ·状态方程 | 第51页 |
| ·求解步骤 | 第51-52页 |
| ·计算实例 | 第52-58页 |
|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52-53页 |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 ·岩体物理力学指标 | 第54页 |
| ·第三次爆破试验有限元模拟结果 | 第54-57页 |
| ·比较分析 | 第57-58页 |
| ·对第二次爆破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 第58-60页 |
| ·本章小节 | 第60-61页 |
| 第5章 不同地形特征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影响 | 第61-68页 |
| ·模型建立 | 第61-63页 |
| ·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 ·有限元模拟结果 | 第63-66页 |
| ·有限元计算的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 ·本章小节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