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导论 | 第7-9页 |
一、文章总论 | 第7-8页 |
二、“论”之辨名 | 第8-9页 |
第一章、汉末魏晋谈论之风下的子书 | 第9-21页 |
第一节、谈论对学术、思想变迁的影响 | 第10-16页 |
一、学理类谈论对突破章句传统的作用 | 第10-13页 |
二、学理类讨论对打破儒家思想禁锢的作用 | 第13-14页 |
三、政论对突破章句和引入其它思想的作用 | 第14-16页 |
第二节、谈论之风对子书的影响 | 第16-21页 |
一、谈论与子书关系总说 | 第16-17页 |
二、谈论博学标准的树立和其影响 | 第17-18页 |
三、《风俗通义》和《博物志》——追求博学之下的子书 | 第18-21页 |
第二章、两晋谈论的风尚和口头文学的发展 | 第21-32页 |
第一节、“论精微而朗畅,说炜晔而谲狂”辨 | 第21-24页 |
第二节、两晋谈论风尚的变化及论者对文辞态度的变化 | 第24-28页 |
一、西晋尚简约的“谈风” | 第24-26页 |
二、东晋“义理”与“言辞”并重的辩风 | 第26-28页 |
第三节、东晋论风对口头文学发展的影响 | 第28-32页 |
一、东晋谈论形式对口头发展的影响 | 第28-30页 |
二、理咏的发展及其对口头文学发展的影响 | 第30页 |
三、两晋口头文学的发展概述及其对后世影响 | 第30-32页 |
第三章、汉末魏晋的说理散文与论体文 | 第32-43页 |
第一节、论体文与谈论的关系 | 第32-34页 |
一、书论由口论产生 | 第32-33页 |
二、由书论产生的口论 | 第33页 |
三、单纯的书论 | 第33-34页 |
第二节、说理散文的共同特点及其在魏晋文坛的特殊地位 | 第34-39页 |
一、说理散文的整体特征 | 第34-37页 |
二、魏晋士人对说理散文的偏好——说理散文在魏晋文坛的地位 | 第37-39页 |
第三节、魏晋时期的论体文 | 第39-43页 |
一、论体文分类再探 | 第39-40页 |
二、论体文与其它文体的交叉及原因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