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一、 反垄断法律争议与可仲裁性问题 | 第8-22页 |
(一) 我国反垄断法律争议及其处理的既定思维 | 第9-12页 |
1 、我国反垄断法律争议的类型和特点 | 第10-11页 |
2 、我国竞争法律争议处理的既定思维 | 第11-12页 |
(二) 可仲裁性及其依据分析 | 第12-19页 |
1 、可仲裁性的一般含义 | 第13-14页 |
2 、可仲裁性的衡量标准 | 第14-16页 |
3 、可仲裁性的依据分析 | 第16-18页 |
4 、可仲裁性问题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三) 我国反垄断法律争议可仲裁性讨论的提出 | 第19-22页 |
1 、来自仲裁本身的制约因素 | 第20-21页 |
2 、我国现有法律的制约因素 | 第21-22页 |
二、 美国对于反垄断法律争议可仲裁性的领导意义 | 第22-29页 |
(一) “美国安全”规则否定反垄断法律争议的可仲裁性 | 第23-25页 |
(二) “三菱汽车公司案”确认国际性反垄断法律争议可仲裁性 | 第25-27页 |
(三) 联邦巡回法院肯定国内反垄断法律争议的可仲裁性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三、 欧洲对于竞争法律争议可仲裁性的矛盾态度 | 第29-37页 |
(一) 欧盟竞争法的概况 | 第29-30页 |
(二) 对于竞争法律争议可仲裁性本身的肯定与可仲裁范围的模糊性 | 第30-37页 |
1 、欧盟条约对竞争法律争议可仲裁性及其范围的模糊态度 | 第31-32页 |
2 、欧洲委员会和欧洲法院的贡献 | 第32-34页 |
3 、欧洲各代表性国家法院的不同态度 | 第34-37页 |
小结 | 第37页 |
四、 我国反垄断法律争议可仲裁性分析及具体建议 | 第37-50页 |
(一) 允许以仲裁方式解决我国反垄断法律争议的必要性 | 第38-42页 |
1 、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要求 | 第38-39页 |
2 、解决我国反垄断法制定过程中的难题需要 | 第39-41页 |
3 、保护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发展和声誉的需要 | 第41-42页 |
(二) 以仲裁方式解决我国反垄断法律争议的可能性 | 第42-46页 |
1 、我国现行法律本身所孕育的机遇 | 第42-43页 |
2 、代表性国家已有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 | 第43-44页 |
3 、我国仲裁发展的高水平可以保障 | 第44-46页 |
(三) 我国反垄断法律争议可仲裁性实现的具体建议 | 第46-50页 |
1 、完善制定中的反垄断法 | 第46-47页 |
2 、完善相应仲裁条件和程序 | 第47-48页 |
3 、积极发挥对于可仲裁性的司法支持作用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