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文献综述:家禽肌内脂肪研究进展 | 第16-29页 |
| ·脂肪组织的发育与分布 | 第16-17页 |
| ·脂肪代谢的基本过程 | 第17-20页 |
| ·家禽脂肪代谢调控关键因素 | 第20-23页 |
| ·家禽肌内脂肪代谢调控的关键因素 | 第23-26页 |
| ·影响脂肪组织和肌内脂肪沉积的营养因素 | 第26-28页 |
| ·肌内脂肪在肌肉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 第28-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肌内脂肪沉积的生化基础 | 第29页 |
| ·、肌内脂肪在肉质性状形成中的作用 | 第29页 |
| ·、肌内脂肪沉积的调控措施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优质鸡肌内脂肪沉积的生化基础 | 第30-50页 |
| 试验一、饲养方式对河田鸡脂肪代谢的影响 | 第30-41页 |
| 1 前言 | 第30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 4、讨论 | 第38-39页 |
| 5、小结 | 第39-41页 |
| 试验二 品种对优质鸡脂肪代谢的影响 | 第41-50页 |
| 1、前言 | 第41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 4、讨论 | 第48页 |
| 5、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优质鸡肌内脂肪在肉质性状形成中的作用 | 第50-78页 |
| 试验三 饲养方式对河田鸡肌内脂肪和肉质性状的影响 | 第50-62页 |
| 1、前言 | 第50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 4、讨论 | 第58-61页 |
| 5、小结 | 第61-62页 |
| 试验四 优质鸡品种对肌内脂肪含量和肉质性状的影响 | 第62-71页 |
| 1、前言 | 第62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 4、讨论 | 第68-69页 |
| 5、小结 | 第69-71页 |
| 试验五 优质鸡肉质性状相互关系的研究 | 第71-78页 |
| 1、前言 | 第71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 4、讨论 | 第75-77页 |
| 5、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四章 优质鸡肌内脂肪沉积的营养调控措施 | 第78-93页 |
| 试验六 性别和营养水平对福建河田鸡风味前体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78-87页 |
| 1、前言 | 第7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84-87页 |
| 试验七 大豆磷脂油对河田鸡脂肪代谢与肉质性状的影响 | 第87-93页 |
| 1、前言 | 第87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 3、结果与分析 | 第88-92页 |
| 4、小结 | 第92-93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93-94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93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93页 |
| ·本课题进一步还需解决的问题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07页 |
| 附录1 | 第107-109页 |
| 肝脏FAS和ME mRNA水平的测定 | 第107-109页 |
| 1 总RNA提取和纯化 | 第107页 |
| 2 cDNA第一链的合成(RT-PCR) | 第107页 |
| 3 cDNA第一链的检测 | 第107页 |
| 4 TaqMan探针的设计及制备及其相应引物的设计及制备 | 第107页 |
| 5 定量标准品的制备 | 第107-108页 |
| 6 相关基因定量分析 | 第108-109页 |
| 附录2 | 第109-111页 |
| 肉质测定方法: | 第109-111页 |
| 屠宰测定 | 第109页 |
| 肉样采集与测定 | 第109-111页 |
| 附录3 | 第111-112页 |
| 优质鸡各阶段饲料组成和营养水平 | 第111-112页 |
| 附录4 | 第112-113页 |
| 大豆磷脂试验日粮组成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