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引言:明代河套周边地区历史研究概述与本文写作主旨 | 第7-14页 |
一、基本研究材料 | 第7-8页 |
二、20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1、20世纪前80年的研究 | 第9页 |
2、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的研究 | 第9-10页 |
3、海外明代边防、军制与财政研究 | 第10-11页 |
三、对近现代相关研究的评价与本文的写作主旨 | 第11-14页 |
第一节 14世纪河套周边地区的历史地理特征与本地区元末的政治形势 | 第14-25页 |
一、元末明初河套周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 第15-17页 |
1、河套自然地理环境 | 第15-16页 |
2、元末到明洪武朝时期本地区的气候状况 | 第16-17页 |
二、14世纪河套历史人文地理概况 | 第17-19页 |
1、行政建置 | 第17页 |
2、交通路线与物资运输 | 第17-18页 |
3、人口构成与经济开发 | 第18-19页 |
三、元末黄河中游地区的政治态势及元对河套地区控制的加强 | 第19-25页 |
1、北方军阀割据局面与混战 | 第19-23页 |
2、元廷加强对河套地区的控制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洪武朝早期对黄河中游地区统治的确立 | 第25-48页 |
一、洪武二年——洪武四年明军在河套周边地区的军事成就 | 第25-39页 |
1、关陇陕北地区 | 第25-28页 |
2、大同东胜地区 | 第28-34页 |
3、宁夏与察罕脑儿地区 | 第34-39页 |
二、洪武五年明朝北征失败后对防务调整 | 第39-48页 |
1、东胜卫的放弃与边民的内迁 | 第40-43页 |
2、宁夏、陕北地区的边防危机与克服 | 第43-48页 |
第三节 洪武朝河套边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 第48-64页 |
一、洪武朝陕北、宁夏地区边防制度的演变 | 第48-56页 |
1、边将镇守与"塞王守边制" | 第48-53页 |
2.陕北、宁夏边防的调整与防御中心的迁移 | 第53-56页 |
二、洪武二十五年明朝对大同防区的新经略 | 第56-61页 |
1、山西籍民为兵与东胜等卫的开置 | 第57-58页 |
2、山西行都司辖区扩大的意义与后续建设 | 第58-61页 |
三、东胜卫在明初边防中的作用 | 第61-64页 |
第四节 洪武朝河套周边地区的军事化 | 第64-80页 |
一、对洪武朝河套周边驻军数的认识 | 第64-65页 |
二、边军后勤供应方式辨析 | 第65-75页 |
1、军屯的实施与成效 | 第65-70页 |
2、河套周边地区军粮解运的特殊性 | 第70-72页 |
3、开中法在河套周边地区的应用与推广 | 第72-74页 |
4、明廷对边军的赏赐 | 第74-75页 |
5、边军受粮额度的变化 | 第75页 |
三、河套周边牧场分布、军马供应与盐业生产 | 第75-80页 |
1、牧场 | 第75-77页 |
2、军马 | 第77页 |
3、盐业生产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80-87页 |
一、洪武朝河套边防综述 | 第80-82页 |
二、永乐朝对洪武朝河套边防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 第82-87页 |
1、常设镇守官制完全取代了"塞王守边制" | 第82-83页 |
2、边防线的收缩与军力的重新部署 | 第83-84页 |
3、班军与卫所旗军构成常备边军 | 第84-85页 |
4、对军屯的重视和开中制开始遭到破坏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一、参考书目 | 第87-88页 |
二、参考论文 | 第88-91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后记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