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力学论文--结构动力学论文

基于强震记录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1页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5-18页
   ·文献回顾与综述第18-28页
     ·国外研究第18-25页
     ·国内研究第25-28页
   ·本文主要工作安排第28-31页
第二章 结构强震反应记录 HHT 分析第31-55页
   ·引言第31页
   ·希尔伯特-黄变换(HHT)第31-36页
     ·经验模态分解(EMD)和固有模态函数(IMF)第32-33页
     ·希尔伯特变换和希尔伯特频谱第33-34页
     ·HHT 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第34页
     ·HHT 的应用第34-35页
     ·HHT 程序开发及验证第35-36页
   ·一座钢混建筑物及地震反应记录第36-43页
     ·建筑物简介及描述第36-39页
     ·震害描述第39-41页
     ·强震观测系统第41-43页
     ·结构强震反应记录第43页
   ·结构强震反应资料分析第43-53页
     ·Whittier 地震反应记录分析第43-46页
     ·Big Bear 地震反应记录分析第46-48页
     ·Northridge 地震反应记录分析第48-51页
     ·结构分析第51-53页
   ·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强震作用下结构系统参数识别第55-83页
   ·引言第55页
   ·系统辨识算法介绍第55-60页
     ·ARX 模型第55-57页
     ·RARX 算法第57-59页
     ·模态频率和阻尼比第59页
     ·模型阶次的选择第59-60页
   ·AFMM 算法介绍第60-63页
   ·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其地震反应记录第63-66页
     ·建筑物简介第63-65页
     ·结构地震反应记录第65-66页
   ·结构非时变参数识别第66-72页
     ·小震识别第66-71页
     ·三次小震识别结果分析第71-72页
     ·三次小震识别结果比较第72页
   ·大震作用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第72-81页
     ·地震反应记录分段第73-74页
     ·非时变模态参数识别第74-77页
     ·时变模态参数识别第77-78页
     ·大震与小震结果对比第78-80页
     ·大震第一段和第三段对比第80-81页
   ·小结第81-83页
第四章 结构自振周期统计分析第83-105页
   ·引言第83页
   ·结构自振周期第83-86页
     ·矩阵位移法求特征值问题第83-84页
     ·基本振动周期的近似算法第84-85页
     ·自振周期经验公式第85-86页
       ·我国的经验公式第85页
       ·国外的经验公式第85-86页
   ·自振周期经验公式研究现状第86-88页
   ·框剪建筑物及地震反应记录第88-96页
     ·资料介绍第88-89页
     ·框剪结构自振周期识别第89-92页
     ·框剪结构自振周期回归分析第92-95页
     ·本文建议公式第95-96页
   ·钢框架建筑物及地震反应记录第96-103页
     ·资料介绍第96-97页
     ·钢结构自振周期识别第97-99页
     ·钢结构自振周期回归分析第99-102页
     ·推荐经验公式第102-103页
   ·两类结构经验公式对比第103-104页
   ·小结第104-105页
第五章 地震作用下结构扭转参数识别第105-123页
   ·引言第105页
   ·文献回顾第105-111页
     ·国外研究情况第105-108页
     ·国内研究情况第108-111页
     ·本文研究问题第111页
   ·地震作用下结构物扭转分析第111-114页
     ·扭转分量的获得第112-114页
     ·扭转模态参数识别第114页
   ·一座钢混结构物扭转模态参数识别第114-119页
     ·刚性假设验证第114-116页
     ·模态频率和阻尼比识别第116-119页
       ·非时变阶段的识别第116-118页
       ·时变阶段的识别结果第118-119页
   ·结果分析第119-120页
     ·与水平反应的模态参数对比第119-120页
     ·结构强震作用下破坏分析第120页
   ·小结第120-123页
第六章 地震作用下结构破坏识别研究第123-157页
   ·引言第123页
   ·文献回顾第123-125页
   ·问题的提出第125-126页
   ·识别方法第126页
   ·算例设计第126-128页
     ·模型基本情况简介第126-127页
     ·模型基本参数第127-128页
   ·算例地震反应分析第128-129页
     ·IDARC-2D 简介第128-129页
     ·输入强震记录第129页
   ·算例反应识别第129-145页
     ·EL Centro 强震记录为输入时第129-131页
     ·结果分析第131-142页
     ·CHY065 强震记录为输入时第142-144页
     ·两条强震记录识别对比第144-145页
   ·振型识别第145-151页
     ·模态频率和阻尼比第145-147页
     ·振型识别第147-151页
   ·破坏指数和模态参数变化第151-155页
     ·破坏指数和频率变化的关系第151-153页
     ·破坏指数和振型变化的关系第153-155页
   ·小结第155-15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57-161页
   ·本文工作总结第157-159页
   ·本文工作展望第159-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7页
作者简介第17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项目和获得奖励第177-178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78-179页
致谢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单目视觉的增强现实技术研究
下一篇:与成功相关的人格特征分析及其人格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