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引论 | 第1-18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应用的理论与方法 | 第10-16页 |
|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第10-12页 |
| ·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12-14页 |
| ·SWOT分析法 | 第14页 |
| ·环境威胁的五种力量模型 | 第14-15页 |
|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本文框架 | 第16-18页 |
| 第2章 金湘战略环境分析 | 第18-38页 |
| ·宏观环境分析 | 第18-24页 |
| ·法律政策环境 | 第18-20页 |
| ·经济发展动态 | 第20-21页 |
| ·社会发展状况 | 第21-23页 |
| ·技术变革趋势 | 第23-24页 |
| ·行业环境分析 | 第24-38页 |
| ·行业运行特性 | 第25-27页 |
| ·行业经济现状 | 第27-30页 |
| ·市场竞争结构 | 第30-35页 |
| ·市场发展前景 | 第35-38页 |
| 第3章 资源与能力分析 | 第38-45页 |
| ·自然资源 | 第38页 |
|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 第38页 |
| ·厂区布局合理,生产条件良好 | 第38页 |
| ·物质资源 | 第38-41页 |
| ·能源供应基本充足 | 第38页 |
| ·原材料供应和配套协作关系稳定 | 第38-39页 |
| ·运输能力基本满足生产需要、仓储条件有待改善 | 第39页 |
| ·计算机网络尚不完善 | 第39-40页 |
| ·制造工艺体系完整,但现有方案不适用 | 第40页 |
| ·现有各类设备基本得到有效利用,设备加工能力的通用性较强 | 第40-41页 |
| ·人力资源 | 第41页 |
| ·技术资源 | 第41-42页 |
| ·合作伙伴的科研实力雄厚 | 第41-42页 |
| ·自身科研能力较强,已取得可观的科研成果 | 第42页 |
| ·拥有一支精干的技术骨干队伍 | 第42页 |
| ·财务状况 | 第42-43页 |
| ·市场营销能力 | 第43-45页 |
| ·市场基础较好 | 第43页 |
| ·销售网络初具规模,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 第43-45页 |
| 第4章 SWOT分析与评价 | 第45-56页 |
| ·机遇和威胁 | 第45-50页 |
| ·机遇和威胁分析 | 第45-48页 |
| ·机遇与威胁评价 | 第48-50页 |
| ·优势和劣势 | 第50-56页 |
| ·优势和劣势分析 | 第50-53页 |
| ·优势与劣势评价 | 第53-56页 |
| 第5章 金湘公司发展战略 | 第56-64页 |
| ·总体战略 | 第56-60页 |
| ·企业使命 | 第56页 |
| ·业务定位 | 第56-57页 |
| ·战略目标 | 第57-60页 |
| ·竞争战略 | 第60-64页 |
| ·业务拓展的增长型战略 | 第60-61页 |
| ·产品发展的差异化战略 | 第61-64页 |
| 第6章 发展战略措施 | 第64-74页 |
| ·加快科研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第64-66页 |
| ·加大高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 | 第64页 |
| ·拓宽高科技项目融资渠道 | 第64页 |
| ·逐步建立风险投资体系 | 第64页 |
| ·整合科研技术力量 | 第64页 |
| ·开展产学研一体化 | 第64-65页 |
| ·科研创新体系构想 | 第65页 |
| ·建立技术人才资源和储备 | 第65页 |
| ·加强对技术研发人员的考核与激励 | 第65-66页 |
|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 第66-67页 |
| ·信息管理内容 | 第66-67页 |
| ·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对策思路 | 第67页 |
| ·积聚与优化人力资源 | 第67-69页 |
| ·制定人力资源长、中、短期规划,并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 第67-68页 |
| ·目前要重点建设四支队伍 | 第68页 |
|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培训 | 第68页 |
| ·激励员工最大潜能 | 第68-69页 |
| ·增强市场营销能力 | 第69-71页 |
| ·树立诚信的营销理念 | 第69页 |
| ·实行全员营销的模式 | 第69页 |
| ·拿起专家服务的营销利器 | 第69页 |
| ·以超越对手为营销基准 | 第69页 |
| ·建立立体的营销渠道 | 第69-70页 |
| ·打造灵捷的营销特色 | 第70页 |
| ·建立完善的营销考核与激励体系 | 第70-71页 |
| ·重视战略财务管理 | 第71-72页 |
| ·投资方向 | 第71页 |
| ·融资战略 | 第71-72页 |
| ·财务管理 | 第72页 |
|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 第72-74页 |
| ·建立质量激励机制 | 第72页 |
| ·建立快速解决质量问题机制 | 第72页 |
| ·建立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 | 第72-73页 |
| ·建立互利的供需关系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