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公共财政介入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论依据分析 | 第1-11页 |
一、农村医疗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第8-9页 |
二、农村医疗的信息不对称性 | 第9页 |
三、医疗保险的优值品属性 | 第9-11页 |
第二部分 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简要分析 | 第11-17页 |
一、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阶段 | 第11-12页 |
(一) 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抗日战争时期至1955年) | 第11页 |
(二) 第一次合作医疗时期(1955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 第11-12页 |
(三) 第二次合作医疗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2年) | 第12页 |
二、对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反思 | 第12-17页 |
(一) 集体经济组织力量的弱化 | 第13页 |
(二) 合作医疗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 第13-14页 |
(三) 合作医疗的政策不稳定,且各部门之间有关政策相互冲突 | 第14-15页 |
(四) 合作医疗制度自身存在缺陷 | 第15-17页 |
第三部分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构建 | 第17-23页 |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起 | 第17-19页 |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比较 | 第19-23页 |
(一) 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 第19-20页 |
(二) 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重点 | 第20-21页 |
(三) 提高了统筹的层次 | 第21页 |
(四) 加大了对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力度 | 第21页 |
(五) 建立了多部门协调和公众参与机制 | 第21-23页 |
第四部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23-34页 |
一、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制约因素 | 第23-26页 |
(一) 经济因素 | 第23页 |
(二) 体制因素 | 第23-24页 |
(三) 思想文化因素 | 第24-25页 |
(四) 制度因素 | 第25-26页 |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一) 宣传不到位,使农民缺乏对新型合作医疗的了解 | 第26页 |
(二) 部分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成为医疗垄断 | 第26页 |
(三) 地方从中央套取合作医疗拨款 | 第26-27页 |
(四) 合作医疗基金沉淀较多,影响了农民的受益水平 | 第27页 |
(五) 管理能力薄弱,很难保证合作医疗制度正常运行 | 第27-28页 |
三、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 第28-34页 |
(一) 加快新型合作医疗立法工作的进程 | 第28-29页 |
(二) 加强财政部门对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与管理 | 第29-30页 |
(三) 深化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更好的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 | 第30-32页 |
(四) 持续深入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工作,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 | 第32-34页 |
第五部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模式选择及试点启示 | 第34-47页 |
一、合作医疗模式的介绍 | 第34-43页 |
(一) 福利型合作医疗 | 第34-35页 |
(二) 风险型合作医疗 | 第35-39页 |
(三) 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 | 第39-43页 |
二、模式选择的启示 | 第43-47页 |
(一) 发达地区 | 第44页 |
(二) 欠发达地区 | 第44-45页 |
(三) 贫困落后地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51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