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史、文学思想史论文

西汉文学系年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8页
绪论第18-70页
 一、缘起第18-20页
 二、系年对象第20-22页
 三、突破与创新第22-40页
 四、体例说明第40-42页
 附表 作家与相关人物确定依据第42-70页
第一章 高惠高后时期文学系年(前209—前180)第70-99页
 沛公元年(秦二世元年,前209)第70-73页
  1 刘邦起兵,立为沛公,作《帛书射城上与沛父老》。第70页
  2 郦食其六十三岁。第70页
  3 伏生大约五十六岁。第70-71页
  4 孔鲋往从陈涉。第71页
  5 张苍大约四十岁。第71页
  6 辕固生大约二十六岁。第71页
  7 项羽从项梁起兵于吴。第71页
  8 韦孟十六岁。第71-72页
  9 申公十六岁。第72页
  10 叔孙通亡秦归薛。第72页
  11 秦二世巡游,刻石。第72页
  12 刘濞七岁。第72页
  13 刘盈二岁。第72-73页
  14 蒯通说范阳令、武信君。第73页
  15 赵佗作《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第73页
 沛公二年(秦二世二年,前208)第73-74页
  1 孔鲋从陈涉战死。第73页
  2 李斯作《上书对二世》、《上书言赵高》、《狱中上书》,腰斩咸阳。第73-74页
  3 叔孙通从项梁、怀王。第74页
  4 沛公得定陶戚姬。第74页
 沛公三年(秦二世三年,前207)第74-75页
  1 项羽诛宋义,作《斩宋义出令军中》。第74页
  2 陈余劝章邯降,作《遗章邯书》。第74页
  3 郦食其初说沛公,作《踵军门上谒》。第74-75页
  4 张苍初从沛公。第75页
  5 陆贾与郦食其往说武关秦将。第75页
  6 刘如意出生。第75页
 汉高帝元年(前206)第75-76页
  1 沛公入关,作《入关告谕》。第75页
  2 萧何收秦图书。第75页
  3 项羽屠烧咸阳,秦博士官书被毁。第75-76页
  4 叔孙通归项王。第76页
  5 项伯剑护沛公,后人作《公莫舞》。第76页
 汉高帝二年(前205)第76-78页
  1 高帝作《重祠诏》、《发使告诸侯》。第76-77页
  2 刘盈立为太子。第77页
  3 叔孙通归汉。第77页
  4 随何请说黔布。第77页
  5 乐人习《巴渝舞》。第77-78页
 汉高帝三年(前204)第78-79页
  1 郦食其请立六国后,说魏使齐,作《请说齐王》。第78页
  2 蒯通说韩信击齐。第78页
  3 随何与鲸布归汉。第78-79页
 汉高帝四年(前203)第79-80页
  1 高祖作《武德舞》、《数项羽十罪》、《下令恤士死者》。第79页
  2 郦食其被烹。第79页
  3 蒯彻说齐王韩信参分。第79页
  4 陆贾请太公于项羽。第79页
  5 刘恒出生。第79-80页
 汉高帝五年(前202)第80-82页
  1 高帝作《下令立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下令赦天下》、《答诸侯王韩信等上尊号》、《立吴芮为长沙王诏》、《以亡诸为闽粤王诏》、《罢兵赐复诏》、《赦田横令》、《诏卫尉郦商》等诏令。第80页
  2 项羽作《垓下歌》。第80页
  3 虞美人作《和歌》。第80-81页
  4 田横门人作《薤露》、《蒿里》。第81页
  5 伏生归乡。第81页
  6 阳城(咸)延开始计划修建长安宫城。第81-82页
 汉高帝六年(前201)第82-83页
  1 高祖改制《文始舞》;作《赦诏》、《上太公尊号诏》、《择立齐王荆王诏》、《封爵誓》、《赐韩王信书》。第82页
  2 叔孙通起朝仪。第82页
  3 曹参相齐,礼盖公,客蒯通。第82-83页
  4 张苍为计相,始正律历。第83页
 汉高帝七年(前200)第83-84页
  1 高帝作《疑狱诏》、《令》。第83页
  2 叔孙通朝仪大获成功。第83页
  3 阳城延主持的未央宫、长乐宫落成。第83页
  4 胡宽营新丰。第83-84页
  5 汉军困于白登,民作《平城歌》。第84页
  6 刘章出生。第84页
  7 贾谊出生。第84页
  8 晁错可能出生于本年。第84页
 汉高帝八年(前199)第84页
  1 高帝作《立灵星祠诏》、《复吏卒限制衣冠令》。第84页
  2 公孙弘出生。第84页
 汉高帝九年(前198)第84-85页
  1 高帝作《捕赵王张敖诏》、《赦诏》。第84-85页
  2 刘长出生。第85页
  3 刘如意王赵。第85页
  4 徙大族于关中。第85页
  5 主父偃大约出生于本年。第85页
 汉高帝十年(前197)第85-86页
  1 高帝作《赦诏》、《令》各一。第85页
  2 太上皇崩,叔孙通制宗庙乐。第85-86页
  3 唐山夫人作《房中祠乐》。第86页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第86-87页
  1 高帝作《择立代王诏》、《定口赋诏》、《求贤诏》、《择立梁王淮阳王诏》、《立赵它为南粤王诏》等五诏令。第86页
  2 蒯通被捕,不久获释。第86页
  3 刘恒王代。第86页
  4 刘友王淮阳。第86页
  5 陆贾使南越,迁太中大夫,作《新语》。第86-87页
  6 刘长王淮南,张苍为相。第87页
  7 四皓辅太子,刘盈遂不将兵击布。第87页
  8 朱建谏黔布勿反第87页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第87-90页
  1 高祖作《大风歌》、《鸿鹄歌》二诗;又作《手敕太子》、《择立吴王诏》、《置秦始皇楚王陈胜等守冢诏》、《议立燕王诏》、《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诏》、《布告天下诏》、《赦燕吏民诏》七文,崩。第88页
  2 惠帝即位,作《重吏禄诏》。第88页
  3 刘濞为吴王。第88页
  4 申公从师浮丘伯入见高祖于鲁南宫。第88-89页
  5 四皓侍太子燕。第89页
  6 戚夫人被囚,作《舂歌》。第89页
  7 叔孙通定宗庙仪法。第89页
  8 朱建徙长安。第89-90页
 惠帝元年(前194)第90-91页
  1 赵王如意为吕后所害。第90页
  2 戚夫人为吕后所残。第90页
  3 刘友王赵。第90页
  4 沛宫为原庙,令歌《大风歌》。第90页
  5 贾佩兰言戚夫人往事。第90-91页
 惠帝二年(前193)第91页
  1 民作《画一歌》,颂曹参萧何。第91页
  2 《房中乐》更名为《安世乐》。第91页
 惠帝三年(前192)第91页
 惠帝四年(前191)第91-92页
  1 除挟书律。第91页
  2 伏生发书,得《尚书》二十九篇。第91-92页
  3 董仲舒出生。第92页
 惠帝五年(前190)第92-93页
  1 阳城延主持修建长安城完成。第92-93页
 惠帝六年(前189)第93页
  1 刘嫖出生。第93页
 惠帝七年(前188)第93-94页
  1 惠帝崩,吕后称制。第93页
  2 刘启出生。第93-94页
  3 叔孙通去世。第94页
 高后元年(前187)第94页
  1 高后作《除重罪诏》。第94页
  2 阳城延被封为梧侯。第94页
 高后二年(前186)第94-95页
  1 高后作《议定列侯功次诏》。第94页
  2 陈平作《奏议定列侯功次》。第94页
  3 刘章侯朱虚。第94页
  4 刘郢与申公卒学于浮丘伯。第94-95页
  5 刘武约出生于本年。第95页
 高后三年(前185)第95页
 高后四年(前184)第95页
  1 高后作《废少帝诏》。第95页
 高后五年(前183)第95-96页
  1 贾谊闻于郡中。第95-96页
 高后六年(前182)第96页
  1 少府阳城延去世。第96页
 高后七年(前181)第96-97页
  1 高后作《议昭灵等尊号诏》。第96页
  2 赵王刘友作《饿歌》,饿死。第96页
  3 朱虚侯刘章作《耕田歌》。第96页
  4 陆贾交欢陈平与周勃。第96-97页
 高后八年(前180)第97-99页
  1 高后崩。第97页
  2 刘章约齐,诛吕产。第97页
  3 刘恒立为天子,作《即位赦诏》。第97页
  4 陈平作《上代王即位议》。第97-98页
  5 张苍迁御史大夫。第98-99页
第二章 文景时期文学系年(前179—前141)第99-135页
 文帝元年(前179)第99-101页
  1 文帝作诏书八:《封赐周勃等诏》、《答有司请建太子诏》、《振贷诏》、《养老诏》、《修代来功诏》、《益封高帝从臣诏》、《却献千里马诏》、《赐南粤王赵佗书》。第99页
  2 刘启立为太子。第99页
  3 窦氏立为皇后。第99页
  4 楚元王交薨。第99页
  5 陆贾再使南越。第99-100页
  6 赵佗作《下令国中》、《上文帝书》。第100页
  7 贾谊入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从张苍学习《左传》。第100页
  8 刘安出生。第100-101页
  9 司马相如出生。第101页
  10 申公为《鲁诗》初成,为文帝博士。第101页
 文帝二年(前178)第101-103页
  1 文帝作七诏:《令列侯之国诏》、《日食求言诏》、《开藉田诏》、《王辟疆等诏》、《除诽谤妖言法诏》、《劝农诏》(农天下之大本也)、《议除连坐诏》。第101页
  2 陈平作《奉诏除连坐法议》;去世。第101-102页
  3 刘章为城阳王。第102页
  4 刘武为代王。第102页
  5 贾谊作《过秦论》;又说上积贮,作《忧民》。第102页
  6 贾山作《至言》。第102-103页
  7 申公为楚夷王刘郢傅太子戊。第103页
 文帝三年(前177)第103-104页
  1 文帝作三诏:《复遣周勃率列侯之国诏》、《赦济北吏民诏》、《遣灌婴击匈奴诏》。第103页
  2 城阳王刘章卒。第103页
  3 淮南王刘长杀审食其。第103页
  4 朱建自杀。第103页
  5 贾谊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严题《吊屈原文》)。第103-104页
 文帝四年(前176)第104-105页
  1 张苍为丞相,卒绪正律历。第104页
  2 韦孟征为御史大夫,未至。第104页
  3 贾谊作《上疏陈政事》、《阶级》。第104-105页
  4 代王刘武徙为淮阳王。第105页
 文帝五年(前175)第105-106页
  1 吴王刘濞大铸钱。第105页
  2 贾谊作《谏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铜布》、《铸钱》。第105页
  3 贾山作《对诘谏除盗铸钱令》。第105页
  4 朱买臣大约出生于本年。第105-106页
 文帝六年(前174)第106-107页
  1 文帝作《徙淮南王长制》、《遗匈奴书》二诏。第106页
  2 淮南王刘长谋反,徙蜀,死途中。第106页
  3 贾山讼淮南王。第106页
  4 张苍作《奏论淮南王长罪》。第106页
  5 长沙王太傅贾谊作《服鸟赋》。第106页
  6 申公与白公傅楚王刘戊。第106-107页
 文帝七年(前173)第107-108页
  1 吴王刘濞怨太子之死,称疾不朝。第107页
  2 长沙王太傅贾谊入见文帝,拜为梁怀王太傅,作《宗旨》、《伤藩》。第107-108页
  3 刘启长子刘荣大约出生于本年。第108页
 文帝八年(前172)第108页
  1 刘安封阜陵侯。第108页
  2 梁太傅贾谊作《上疏谏王淮南诸子》、《淮难篇》。第108页
 文帝九年(前171)第108-109页
  1 贾谊作《旱云赋》。第108页
  2 孔藏嗣为蓼侯。第108页
  3 刘德大约出生于本年。第108-109页
 文帝十年(前170)第109页
  1 伏生传《尚书》于掌故晁错。第109页
  2 晁错受《尚书》,还作《上书言皇太子宜知术数》。第109页
 文帝十一年(前169)第109页
  1 梁王揖卒,贾谊作《上疏请封建子弟》、《权重》、《益壤》。第109页
 文帝十二年(前168)第109-111页
  1 文帝作《劝农诏》(道民之路)、《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诏》二诏。第109-110页
  2 贾谊作《一通》、《无蓄》(严题《说积贮》),去世。第110页
  3 晁错作《说文帝令民入粟受爵》(今作《论贵粟疏》)、《复奏勿收农民租》。第110页
  4 民为淮南王作歌。第110页
  5 淮阳王刘武徙为梁王。第110-111页
 文帝十三年(前167)第111页
  1 文帝作《耕桑诏》、《劝农诏》(农天下之本)、《增神祠制》、《除秘祝诏》、《除肉刑诏》五诏。第111页
  2 张苍作《奏议除肉刑》。第111页
 文帝十四年(前166)第111-112页
  1 文帝作《增祀无所祈诏》、 《玺书赐答晁错》。第111页
  2 张苍作《奏驳公孙臣汉应土德议》。第111页
  3 太子家令晁错作《上书言兵事》、《言守边备塞务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复言募民徙塞下》。第111-112页
 文帝十五年(前165)第112页
  1 文帝作《议郊祀诏》、《策贤良文学诏》二诏;幸雍,始郊见五帝。第112页
  2 新垣平作《上言设五庙》。第112页
  3 黄龙见,张苍自绌。第112页
  4 晁错作《贤良文学对策》,迁中大夫。第112页
 文帝十六年(前164)第112-113页
  1 文帝郊见渭阳五帝。第113页
  2 博士诸生作《王制》。第113页
  3 刘安王淮南。第113页
  4 刘辟疆出生。第113页
  5 刘偃为杨(阳)丘侯。第113页
 文帝后元元年(前163)第113-114页
  1 文帝诛新垣平,作《求言诏》。第113-114页
  2 新垣平作《又言日中》、《又言迎周鼎》,被诛。第114页
 文帝后元二年(前162)第114页
  1 文帝作《与匈奴和亲诏》、《遗匈奴和亲书》、《与匈奴和亲布告天下诏》。第114页
  2 张苍免相。第114页
  3 刘彻大姐平阳公主出生。第114页
 文帝后元三年(前161)第114-115页
  1 东方朔出生。第115页
 文帝后元四年(前160)第115页
  1 枚乘去吴之梁,作《上书谏吴王》。第115页
  2 卓文君出生。第115页
 文帝后元五年(前159)第115-116页
  1 枚皋出生。第115-116页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第116页
 文帝后元七年(前157)第116页
  1 文帝作《遗诏》,去世。第116页
 景帝元年(前156)第116-118页
  1 景帝作《定孝文帝庙乐诏》、《听民徙宽大地诏》、《议著令诏》、《减笞诏》四诏;与大臣尊文帝为太宗,作《昭德舞》。第117页
  2 中大夫晁错为左内史。第117页
  3 刘彻出生。第117页
  4 邹阳作《上书吴王》,去吴之梁。第117-118页
 景帝二年(前155)第118-120页
  1 景帝作《封萧何孙嘉诏》。第118页
  2 刘德王河间。第118页
  3 晁错为御史大夫,作《说景帝削吴》。第118页
  4 梁王刘武来朝。第118-119页
  5 申公受刑,归鲁。第119页
  6 韦孟作《讽谏诗》,又作《在邹诗》。第119页
  7 刘发王长沙。第119页
  8 刘余为淮阳王。第119页
  9 司马相如入梁。第119-120页
  10 公孙弘始学《春秋》。第120页
 景帝三年(前154)第120-122页
  1 景帝作《原襄平侯纪嘉诏》、《赦吴吏民诏》、《击七国诏》三诏。第120页
  2 梁王入朝,景帝欲以为嗣;距破吴楚;解济北王之难。第120-121页
  3 吴楚七国反,三月而败。第121页
  4 晁错作《请诛楚王》,腰斩。第121页
  5 河间王刘德遣傅卫绾将兵击吴楚。第121页
  6 刘余为鲁王。第121页
  7 刘胜为中山王。第121-122页
  8 枚乘作《上书重谏吴王》,拜弘农都尉,去官。第122页
  9 淮南王刘安欲应吴楚反,未遂。第122页
 景帝四年(前153)第122-123页
  1 刘荣为太子,刘彻为胶东王。第122页
  2 梁孝王刘武筑东苑,民作淮阳曲;集游士于忘忧馆作赋。第122-123页
  3 羊胜游梁,作《屏风赋》。第123页
  4 公孙诡游梁,作《文鹿赋》。第123页
  5 邹阳等来游,《酒赋》、《几赋》。第123页
  6 枚乘作《柳赋》、《梁王菟园赋》。第123页
  7 路乔如作《鹤赋》。第123页
  8 公孙乘作《月赋》。第123页
  9 刘偃出国界耐为司寇。第123页
 景帝五年(前152)第123-124页
  1 张苍去世。第123-124页
 景帝六年(前151)第124页
 景帝七年(前150)第124-125页
  1 皇太子刘荣废为临江王。第124页
  2 胶东王刘彻立为皇太子。第124-125页
  3 梁王刘武求嗣不得。第125页
 中元元年(前149)第125-126页
  1 邹阳谏梁王下狱,作《狱中上书自明》。第125页
  2 枚乘作《七发》。第125-126页
  3 严忌作《哀时命》。第126页
  4 东方朔学书。第126页
 中元二年(前148)第126-128页
  1 临江王刘荣自杀。第126页
  2 梁王刘武使人刺杀袁盎,入朝谢罪。第126-127页
  3 羊胜、公孙诡自杀。第127页
  4 邹阳解梁王罪于景帝。第127-128页
  5 枚乘作《灞池远诀赋》。第128页
  6 刘越王广川。第128页
 中元三年(前147)第128-129页
  1 东方朔学击剑。第128页
  2 辕固为清河王太傅。第128-129页
  3 夏侯胜出生。第129页
 中元四年(前146)第129页
  1 东方朔学《诗》。第129页
 中元五年(前145)第129-130页
  1 景帝作《谳狱诏》(法令度量)。第129页
  2 司马迁出生。第129-130页
  3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第130页
  4 韩婴为常山太傅。第130页
 中元六年(前144)第130-132页
  1 景帝作《定长吏车服诏》、《减笞法诏》、《诏定箠令》三诏。第130页
  2 梁孝王刘武卒。第130-131页
  3 枚乘归乡,留下子皋在梁。第131页
  4 司马相如归蜀,作《琴歌》、《美人赋》。第131-132页
  5 卓文君作歌。第132页
  6 苏武出生。第132页
 后元元年(前143)第132-133页
  1 景帝作《谳狱诏》(狱重事)。第132页
  2 东方朔习兵法。第132页
  3 韦贤出生。第132页
  4 董仲舒论五行于河间王。第132-133页
 后元二年(前142)第133页
  1 景帝作《重廉士诏》、《令二千石修职诏》;募求遗书。第133页
  2 长沙王刘发来朝,益封。第133页
 后元三年(前141)第133-135页
  1 景帝作《劝农桑诏》、《颂系老幼诏》二诏;崩。第133-134页
  2 太子刘彻继位。第134页
  3 枚皋上书梁共王。第134-135页
第三章 武帝时期文学系年(前140—前87)第135-209页
 建元元年(前140)第135-140页
  1 武帝诏举贤良,作《策贤良制》(严题《元光元年策贤良制》)、《复高年子孙诏》、《修山川祠诏》、《省卫士罢苑马诏》、《建元鼎文》。第135页
  2 严助对策为中大夫。第135页
  3 董仲舒作《举贤良对策》(严题《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粤有三仁对》、《奏江都王求雨》。第135-137页
  4 鲁申公征至长安。第137页
  5 辕固被征。第137-138页
  6 公孙弘受征。第138页
  7 枚乘征,道卒。第138页
  8 司马相如被召,作《题市门》、《天子游猎赋》。第138-139页
  9 东方朔作《上书自荐》。第139页
  10 枚皋上书,作《平乐馆赋》。第139页
  11 刘安《淮南子》(内篇)成书。第139页
  12 河间献王刘德献《孝经》。第139页
  13 终军出生。第139-140页
  14 霍去病出生。第140页
 建元二年(前139)第140-142页
  1 淮南王入朝,受到武安侯田蚡迎接,献《淮南子内篇》;作《离骚传》、《颂德》、《长安都国颂》。第140-141页
  2 申公罢归(附三家诗)。第141页
  3 窦太后黜儒。第141页
  4 卫子夫入宫。第141页
  5 东方朔待诏金马门。第141-142页
 建元三年(前138)第142-144页
  1 武帝作《答淮南王安谏伐越诏》、《祀太室牛鼎文》。第142页
  2 中山王刘胜来朝,哭而作《闻乐对》。第142页
  3 严助救东瓯。第142-143页
  4 东方朔作《谏除上林苑》,奏《泰阶》,为太中大夫。第143页
  5 吾丘寿王奏起上林苑。第143页
  6 卫子夫请出,复幸上。第143页
  7 张骞出使月氏。第143页
  8 董仲舒为中大夫。第143-144页
 建元四年(前137)第144页
  1 赵充国出生。第144页
 建元五年(前136)第144页
  1 初置五经博士。第144页
  2 司马迁诵古文。第144页
  3 广川王刘越卒。第144页
 建元六年(前135)第144-145页
  1 武帝作《诏罢王恢韩安国兵》。第144-145页
  2 刘安作《上疏谏伐南越》;治攻战具。第145页
  3 严助作《谕意淮南王》。第145页
 元光元年(前134)第145-146页
  1 武帝作《诏贤良》。第145页
  2 初立察举制度。第145页
  3 主父偃作《上书谏伐匈奴》。第145-146页
  4 徐乐作《上武帝书言世务》。第146页
  5 严安作《上书言世务》。第146页
  6 董仲舒作《雨雹对》、《殿庙火灾对》。第146页
 元光二年(前133)第146-147页
  1 武帝作《欲伐匈奴诏》,初事鬼神。第146-147页
 元光三年(前132)第147页
  1 颍川儿歌灌氏。第147页
 元光四年(前131)第147页
 元光五年(前130)第147-149页
  1 武帝作《元光五年策贤良制》、《册书答公孙弘》、《策废陈皇后》。第147页
  2 河间王刘德来朝,归卒(附毛公)。第147-148页
  3 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第148-149页
  4 公孙弘作《元光五年举贤良对策》、《上疏言治道》、《对册书问治道》;拜博士,迁左内史。第149页
  5 邹长倩作《遗公孙弘书》。第149页
  6 翟公作《署门歌》。第149页
 元光六年(前129)第149-152页
  1 武帝作《赦雁门代郡军士诏》。第150页
  2 馆陶公主寡居,幸董偃。第150页
  3 东方朔谏武帝宣室设饮董偃。第150-151页
  4 司马相如使蜀,略定西南夷,作《难巴蜀父老》;又作《长门赋》。第151-152页
  5 盛览问而相如作《答盛览问作赋》。第152页
  6 后人作《长门怨》。第152页
 元朔元年(前128)第152-154页
  1 武帝作《议不举孝廉者罪诏》、《赦诏》(朕闻)。第152-153页
  2 刘据出生。第153页
  3 枚皋作《皇太子生赋》、《立皇太子禖祝》。第153页
  4 东方朔作《皇太子生禖》、《皇太子生赋》。第153页
  5 主父偃与立卫皇后,有功。第153页
  6 鲁恭王刘余卒。第153页
  7 长沙王刘发卒。第153页
  8 朱买臣妻求去。第153-154页
  9 张骞亡至西域诸国。第154页
 元朔二年(前127)第154-156页
  1 武帝作《许诸侯王分子弟邑诏》、《益封卫青》、《报李广》。第154页
  2 淮南王刘安几杖不朝。第154页
  3 主父偃作《说武帝令诸侯得分封子弟》、《说武帝徙豪杰茂陵》;发燕王之私,立朔方郡,治齐而族。第154-156页
  4 蓼侯孔臧为太常。第156页
  5 张骞再留匈奴。第156页
  6 司马相如复为郎。第156页
 元朔三年(前126)第156-158页
  1 武帝作《赦诏》(夫刑罚)、《封公孙弘为平津侯诏》。第156页
  2 公孙弘迁御史大夫,请专奉朔方,作《郭解罪议》。第156-157页
  3 朱买臣拜为中大夫,诘公孙弘。第157页
  4 司马迁开始漫游。第157页
  5 兒宽补廷尉张汤文学卒吏。第157页
  6 司马相如作《上书谏猎赋》、《哀秦二世赋》。第157页
  7 孔臧作《谏格虎赋》。第157-158页
  8 张骞亡归汉,作《具言西域地形》。第158页
 元朔四年(前125)第158-159页
  1 民歌宁成。第158-159页
  2 东方朔作《与公孙弘借车书》。第159页
  3 公孙弘作《答东方朔书》。第159页
 元朔五年(前124)第159-162页
  1 武帝作《劝学诏》、《诏御史封公孙敖等》、《又益封卫青》。第159页
  2 公孙弘拜相,起客馆;作《上言徙汲黯为右内史》、《奏禁民挟弓弩》、《请为博士置弟子员议》。第159-160页
  3 吾丘寿王作《议禁民不得挟弓弩对》,以难弘。第160-161页
  4 太常孔臧与议为博士置弟子员。第161页
  5 淮南王刘安谋逆,削二县。第161页
  6 民歌卫氏。第161-162页
  7 贡禹出生。第162页
  8 董仲舒作《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第162页
 元朔六年(前123)第162-164页
  1 武帝作《议置武功驰赏官诏》、《封霍去病等》。第162页
  2 淮南王孙刘建使人上告。第162-163页
  3 霍去病立功封冠军侯。第163页
  4 终军上书。第163页
  5 朱买臣为会稽太守。第163页
  6 张骞为博望侯。第163-164页
 元狩元年(前122)第164-167页
  1 武帝作《白麟之歌》(《朝陇首》);又作《遣谒者巡行天下诏》、《报公孙弘》。第164页
  2 淮南王刘安自杀(附淮南小山《招隐士》与《淮南王篇》)。第164-165页
  3 刘彭祖作《淮南王安罪议》。第165页
  4 公孙弘作《上书乞骸骨》。第165-166页
  5 严助弃市。第166页
  6 朱买臣入为主爵都尉。第166页
  7 终军作《白麟奇木对》。第166页
  8 董仲舒病免,张汤就问,作《郊事对》。第166页
  9 张骞作《言通大夏宜从蜀》。第166-167页
  10 东方朔言驺牙,预言有归义者。第167页
  11 兒宽北地视畜。第167页
 元狩二年(前121)第167-169页
  1 武帝作《太一之歌》(《天马》);又作《议后土祠》、《益封霍去病》、《又益封霍去病》、《浑邪王降益封霍去病》;又作《公孙弘诔》。第167-168页
  2 公孙弘卒。第168页
  3 兒宽为御史大夫张汤掾。第168页
  4 霍去病击匈奴至祁连。第168页
  5 匈奴失祁连,作歌。第168-169页
  6 张骞失侯为庶人。第169页
 元狩三年(前120)第169-170页
  1 武帝作《诏封萧何曾孙》。第169页
  2 主爵都尉朱买臣免为丞相长史。第169页
  3 董仲舒作《说武帝使关中民种麦》。第169-170页
  4 韦玄成大约出生于本年。第170页
  5 东方朔言昆明池黑土。第170页
 元狩四年(前119)第170-171页
  1 武帝作《益封霍去病》。第170页
  2 霍去病击匈奴,封狼居胥,作《琴歌》。第170-171页
  3 吾丘寿王作《骠骑论功论》。第171页
  4 董仲舒作《又言限民名田》。第171页
  5 司马相如作《封禅文》。第171页
  6 刘德大约出生于本年。第171页
 元狩五年(前118)第171-173页
  1 司马相如去世。第172页
  2 卓文君作《司马相如诔》。第172页
  3 霍去病射杀李广子敢。第172-173页
  4 终军作《自请使匈奴》,拜谏大夫。第173页
 元狩六年(前117)第173页
  1 武帝作《遣博士褚大等循行天下诏》、《诏封皇子制》、《封皇子制》、《策封齐王闳》、《策封燕王旦》、《策封广陵王胥》。第173页
  2 霍去病作《请立皇子为诸侯王疏》,去世。第173页
  3 馆陶公主刘嫖所幸董偃去世。第173页
 元鼎元年(前116)第173-174页
  1 吾丘寿王贺上得汉鼎。第174页
  2 终军作《奉诏诘徐偃矫制状》。第174页
 元鼎二年(前115)第174-176页
  1 武帝作《遣博士循行振饥诏》;建柏梁台,作《柏梁诗》。第174-175页
  2 东方朔作《柏梁诗》。第175页
  3 董仲舒去世。第175页
  4 刘彭祖作《上书告张汤奸状》。第175页
  5 朱买臣被诛。第175-176页
  6 张骞作《请招乌孙居浑邪故地》、《谕指乌孙》。第176页
 元鼎三年(前114)第176-177页
  1 武帝作《振流民诏》。第176-177页
 元鼎四年(前113)第177-178页
  1 武帝作《宝鼎》(《景星》)、《天马之歌》、《帝临》、《华烨烨》四诗;又作《封周子南君诏》、《封栾大为乐通侯诏》、《得宝鼎》三诏。第177页
  2 中山王刘胜卒。第177-178页
  3 兒宽迁左内史。第178页
  4 终军作《自请使南越》。第178页
  5 司马谈作《祠后土议》。第178页
  6 张骞去世。第178页
 元鼎五年(前112)第178-180页
  1 武帝作《郊祠泰畤诏》、《封常山王二子诏》、《征南粤诏》、《以石庆为丞相诏》、《赐卜式爵诏》、《封韩千秋子等》。第179页
  2 司马谈作《议立泰畤坛》(严题《议立太畤坛》)。第179页
  3 终军死于南越。第179页
  4 有司作《惟泰元》、《天地》、《日出入》。第179-180页
  5 郎中司马迁从上西至空峒。第180页
 元鼎六年(前111)第180-183页
  1 武帝作《减内史稻田租挈诏》、《敕责杨仆书》、《议郊祀乐》。第180页
  2 乐府乃立。第180-181页
  3 李延年作新声为侍中,又作歌。第181-182页
  4 李夫人入幸。第182页
  5 张仲春与李延年并侍武帝。第182页
  6 左内史兒宽课最,请开六辅渠,作《议封禅对》。第182-183页
  7 司马迁奉使西南。第183页
 元封元年(前110)第183-184页
  1 武帝作《天门》:又作《增太室祠诏》、《改元大赦诏》、《巡边诏》、《迁东越民诏》、《令诸侯治邸泰山下诏》、《临北河遣使者告单于》、《泰山刻石文》、《与奉车子侯家诏》八诏。第183页
  2 兒宽拜御史大夫,作《封泰山还登明堂上寿》。第183页
  3 东方朔作《封泰山》。第183-184页
  4 司马谈卒,遗嘱子迁作史。第184页
  5 司马迁扈从封禅。第184页
 元封二年(前109)第184-185页
  1 武帝作《瓠子之歌》、《芝房之歌》(《齐房》);又作《产芝赦诏》、《尊祠灵星诏》、《使公孙遂往朝鲜》三诏。第184-185页
  2 司马迁扈从塞河。第185页
 元封三年(前108)第185-186页
  1 作角抵戏。第185-186页
  2 司马迁为太史令,准备写作《史记》。第186页
 元封四年(前107)第186-187页
  1 武帝作《祠后土诏》、《报石庆》。第186页
  2 司马迁扈从经过涿鹿。第186页
  3 萧望之出生。第186页
  4 东方朔对武帝问。第186-187页
 元封五年(前106)第187-188页
  1 武帝作《盛唐枞阳之歌》;又作《增封泰山诏》、《求贤诏》二诏。第187页
  2 司马迁随武帝南巡。第187页
  3 卫青去世,平阳主寡居。第187-188页
 元封六年(前105)第188页
  1 武帝作《礼首山祠后土诏》。第188页
  2 刘细君入乌孙,作歌。第188页
  3 作角抵戏。第188页
 太初元年(前104)第188-191页
  1 武帝思念李夫人,作《李夫人歌》、《李夫人赋》和《落叶哀蝉赋》;又作《定礼仪诏》、《诏兒宽》、《定正朔改元太初诏》三诏书。第188页
  2 李夫人去世。第188-189页
  3 李延年为协律都尉。第189-190页
  4 柏梁台灾,作建章宫以压之。第190页
  5 兒宽作《改正朔议》。第190页
  6 太史令司马迁与定太初历: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第190-191页
  7 李陵侍中建章宫。第191页
  8 苏武侍中。第191页
  9 东方朔作《化民有道对》。第191页
  10 虞初祝诅匈奴(附小说家)。第191页
 太初二年(前103)第191-192页
  1 武帝作《幸河东诏》。第191页
  2 兒宽卒。第191-192页
  3 《鸡鸣谣》起。第192页
  4 商丘成为大鸿胪。第192页
 太初三年(前102)第192-193页
  1 李延年被诛。第192-193页
  2 李陵拜骑都尉,于酒泉张掖备胡。第193页
 太初四年(前101)第193页
  1 武帝作《西极天马之歌》:又作《封李广利为海西侯诏》、《击匈奴诏》。第193页
  2 李陵迎贰师还。第193页
 天汉元年(前100)第193-194页
  1 苏武出使匈奴。第193-194页
 天汉二年(前99)第194-196页
  1 武帝作《诏关都尉》、《诏路博德》、《诏李陵》。第194页
  2 赵充国陷阵建奇功。第194-195页
  3 李陵兵败降匈奴。第195页
  4 苏武牧羊北海。第195页
  5 司马迁下狱。第195页
  6 有司作《上之回》。第195-196页
 天汉三年(前98)第196页
  1 司马迁被刑。第196页
  2 武帝得拳夫人。第196页
 天汉四年(前97)第196-197页
  1 李陵家被族。第197页
  2 司马迁任中书令,继续写作《史记》。第197页
 太始元年(前96)第197-198页
  1 刘彭祖作《讼太子丹》。第197-198页
 太始二年(前95)第198页
  1 武帝作《改铸黄金诏》。第198页
  2 民歌白渠。第198页
 太始三年(前94)第198-199页
  1 武帝作《象载瑜》。第198页
  2 刘弗陵出生。第198-199页
  3 苏武逢於靬王。第199页
 太始四年(前93)第199-200页
  1 武帝作《泰山鼎文》。第199页
  2 司马迁作《报任少卿书》。第199页
  3 孔安国献《尚书传》。第199-200页
 征和元年(前92)第200-201页
  1 武帝作《报楼兰国请立质子》。第200页
  2 东方朔作《临终谏天子》、《诫子》,去世。第200-201页
  3 刘彭祖去世。第201页
 征和二年(前91)第201-202页
  1 武帝作《封李寿张富昌诏》、《以刘去为广川王诏》、《以刘屈氂为左丞相诏》、《封莽通等诏》、《赐丞相刘屈氂玺书》、《责问暴胜之》。第201页
  2 皇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第201页
  3 皇曾孙刘询出生。第201-202页
  4 苏武复穷厄于海上。第202页
  5 商丘成为御史大夫。第202页
  6 燕王刘旦上书求入宿卫。第202页
  7 皇子刘去为广川王。第202页
 征和三年(前90)第202-204页
  1 商丘成出河西击匈奴。第202-203页
  2 李陵追汉军。第203页
  3 司马迁《史记》成书。第203-204页
 征和四年(前89)第204页
  1 武帝自责,作《报桑弘羊等请屯田轮台诏》(俗称《轮台罪己诏》)、《报车千秋》。第204页
  2 朱云约生于此年。第204页
 后元年(前88)第204-206页
  1 武帝作《赦诏》(朕郊)。第204-205页
  2 商丘成醉歌,自杀。第205页
  3 皇曾孙刘询得赦。第205页
  4 李陵到海上劝苏武。第205-206页
 后二年(前87)第206-209页
  1 武帝崩。第206页
  2 太子刘弗陵即位,霍光辅政。第206页
  3 燕王刘旦作《上书请立武帝庙》。第206页
  4 李陵语苏武以武帝之崩。第206-207页
  5 苏武哭临武帝。第207-209页
第四章 昭宣时期文学系年(前86—前49)第209-259页
 昭帝始元元年(前86)第209-210页
  1 燕王刘旦谋反,不治。第209页
  2 昭帝作《黄鹄歌》、《琳池歌》。第209-210页
  3 刘德治刘泽狱。第210页
  4 广陵王刘胥益封。第210页
  5 李陵不应汉使召。第210页
 昭帝始元二年(前85)第210-211页
  1 昭帝作《免田租诏》。第210-211页
  2 刘辟疆为宗正,卒。第211页
  3 刘德为大鸿胪丞。第211页
 始元三年(前84)第211-212页
  1 苏武移某泽中,与李陵相见。第211-212页
 始元四年(前83)第212页
  1 昭帝作《止出马诏》。第212页
  2 卫律谋归苏武。第212页
 始元五年(前82)第212页
  1 昭帝作《举贤良文学诏》。第212页
 始元六年(前81)第212-217页
  1 昭帝作《立毋波为钩町王诏》。第212页
  2 苏武归汉,作《诗》四首,又作《报李陵书》、《书》。第212-213页
  3 李陵别苏武,作《歌》,《与苏武》三首;又作《与苏武书》、《答苏武书》(严题《重报苏武书》)。第213-215页
  4 文学议盐铁(附桓宽)。第215-216页
  5 魏相作《贤良对策》,拜茂陵令。第216-217页
  6 燕王刘旦作《上疏请入宿卫》,言霍光罪,不得逞。第217页
 元凤元年(前80)第217-218页
  1 昭帝作《赐韩福等诏》、《赏诛上官桀等功诏》、《赦燕太子等诏》、《赐燕王旦玺书》。第217页
  2 赵充国击氐人,迁水衡都尉。第217页
  3 燕王旦谋反,作歌,自杀。第217-218页
  4 华容夫人作歌。第218页
  5 苏武受牵连,免官。第218页
  6 刘德为宗正,杂治上官狱。第218页
 元凤二年(前79)第218-219页
  1 昭帝作《免今年马口钱诏》。第218页
  2 萧望之初见霍光,不肯去刀兵。第218-219页
  3 刘德为青州刺史。第219页
  4 刘向出生。第219页
 元凤三年(前78)第219-220页
  1 昭帝作《免明年漕诏》。第219页
  2 符节令眭弘作《上书预推昌邑王宣帝事》,被诛。第219-220页
  3 护军校尉赵充国不便击匈奴乌桓。第220页
  4 刘德复为宗正。第220页
 元凤四年(前77)第220-222页
  1 昭帝作《封范明友为平陵侯诏》、《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诏》。第220页
  2 京房出生(附焦延寿)。第220-221页
  3 河南太守魏相下狱。第221页
  4 萧望之为郎。第221-222页
 元凤五年(前76)第222页
  页

论文共3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老年轻度认知障碍者的血脂改变及认知功能改变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