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矿三软回采巷道锚杆支护研究
| 1 绪论 | 第1-14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国内外三软回采巷道锚杆支护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软岩巷道支护理论及其发展 | 第9-11页 |
| ·三软回采巷道锚杆支护理论与现状 | 第11-12页 |
| ·三软回采巷道变形与破坏研究 | 第12页 |
| ·三软回采巷道锚杆支护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2 三软回采巷道基本特征 | 第14-24页 |
| ·软岩的有关概念 | 第14-15页 |
| ·软岩的定义 | 第14-15页 |
| ·软岩的工程力学特性 | 第15页 |
| ·三软煤巷的有关概念 | 第15-16页 |
| ·三软煤层定义 | 第15页 |
| ·三软煤层特点 | 第15页 |
| ·三软煤层回采巷道变形破坏特点 | 第15-16页 |
| ·三软回采巷道稳定性影响 | 第16-18页 |
| ·工程地质因素影响 | 第16-17页 |
| ·工程技术因素影响 | 第17-18页 |
| ·王村矿三软回采巷道地层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 第18-23页 |
| ·煤岩体的现场采样 | 第18页 |
| ·物理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和标准 | 第18-19页 |
| ·煤、岩样的破坏特征 | 第19-21页 |
|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及分析 | 第2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三软回采巷道回采影响分析 | 第24-35页 |
| ·回采巷道动载作用 | 第25页 |
| ·王村矿三软回采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 | 第25-28页 |
| ·工作面地质情况 | 第25-26页 |
| ·变形破坏规律 | 第26-28页 |
| ·工作面回采动载影响 | 第28-29页 |
| ·回采过程分析 | 第28页 |
| ·回采过程集中应力分布 | 第28-29页 |
| ·王村矿三软回采巷道变形与破坏数值模拟 | 第29-31页 |
| ·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 ·数值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三软回采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机理分析 | 第31-33页 |
| ·巷道顶板变形与破坏 | 第31-32页 |
| ·三软回采巷道底鼓变形与破坏 | 第32-33页 |
| ·煤帮变形与破坏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4 三软回采巷道支护原则 | 第35-43页 |
| ·三软回采巷道支架围岩关系 | 第35-38页 |
| ·传统支架围岩关系 | 第35-36页 |
| ·三软回采巷道支架围岩关系 | 第36-38页 |
| ·三软回采巷道锚杆支护机理 | 第38-42页 |
| ·锚杆对巷道围岩的强化作用 | 第38-39页 |
| ·锚杆对巷道围岩的加固作用 | 第39-40页 |
| ·相似模拟试验 | 第40-42页 |
| ·三软回采巷道支护原则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5 三软回采巷道锚杆支护设计 | 第43-49页 |
| ·三软回采巷道“T-S-G”锚杆支护设计方法 | 第43-44页 |
| ·“T-S-G”锚杆支护设计要求 | 第43页 |
| ·“T-S-G”锚杆支护设计步骤 | 第43-44页 |
| ·三软回采巷道顶板及两帮潜在破坏范围的确定 | 第44-45页 |
| ·围岩破坏范围的计算 | 第44-45页 |
| ·围岩破坏范围的测定 | 第45页 |
| ·三软回采巷道锚杆支护设计原则的应用 | 第45-47页 |
| ·强化围岩 | 第45-46页 |
| ·加固帮角 | 第46-47页 |
| ·三软回采巷道锚杆支护参数优化 | 第47-48页 |
| ·FLAC 简介 | 第47-48页 |
| ·正交试验优化方法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6 工程支护实例 | 第49-56页 |
| ·锚杆支护设计 | 第49-51页 |
| ·三软回采巷道基本概况 | 第49-50页 |
| ·锚杆支护系统参数初步确定 | 第50-51页 |
| ·支护设计锚杆参数优化 | 第51-53页 |
| ·矿压监测内容和方法 | 第53-54页 |
| ·支护效果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7 结论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附录 | 第60-61页 |
| 详细摘要 | 第6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