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宋、元哲学(960~1368年)论文

宋代《诗经》学与理学--关于《诗经》学的思想学术史考察

导论第1-32页
 一、《诗经》和《诗经》学第11-16页
  (一) 《诗经》简说第11-12页
  (二) 《诗经》学提要第12-16页
 二、《诗经》的性质确认与《诗经》学研究第16-18页
 三、《诗经》和《诗经》学的历史学和思想史研究第18-25页
  (一) 古代两个解《诗》传统的开出第18-19页
  (二) 现代对《诗经》及《诗经》学的思想学术史研究第19-25页
 四、宋代《诗经》学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目标第25-28页
 五、宋代《诗经》学思想学术史研究的方法及价值第28-32页
第一章 宋代《诗经》学的相关概念、研究资料与阶段划分第32-48页
 第一节 宋学·理学·义理之学·宋代《诗经》学第32-40页
  一、“宋学”与“理学”的内涵第32-33页
  二、汉宋学术与义理之学第33-37页
  三、理学与宋代《诗经》学第37-40页
 第二节 宋代《诗经》学研究资料、阶段划分及其依据第40-48页
  一、宋代《诗经》学研究资料第40-42页
  二、宋代《诗经》学的阶段划分及依据第42-48页
第二章 宋代《诗经》学流变的思想学术原因考略第48-65页
 第一节 宋代学者对汉唐《诗经》学的态度和评价第49-53页
  一、宋代学者对汉唐《诗经》学的基本看法第49-51页
  二、欧阳修对汉唐《诗经》学的反思第51-53页
 第二节 宋代《诗经》学与三家《诗》的关系第53-59页
  一、宋代重视三家《诗》的学者及观点第54-57页
  二、三家《诗》的心性义理解《诗》萌芽第57-59页
 第三节 宋代《诗经》学与《四书》学的关系第59-65页
第三章 宋代学者的《诗经》观与理学第65-84页
 第一节 宋代学者对《诗经》本质和功能的认识第65-70页
 第二节 宋代学者对《诗序》的认识第70-76页
 第三节 宋代学者对“淫诗”的认识和评价第76-84页
  一、“淫诗说”的起源第76-78页
  二、宋代学者对“淫诗”的看法述要第78-80页
  三、针对“淫诗说”的两种处理方式和学术态度第80-84页
第四章 “据文求义”与“古今人情一也”—宋代解《诗》的两种方法史论与理学第84-98页
 第一节 “据文求义”和“古今人情一也”方法的成熟第84-89页
  一、两种方法的内涵及关系第84-86页
  二、欧阳修对两种方法的运用及意义第86-89页
 第二节 “据文求义”和“古今人情一也”方法的影响第89-98页
  一、宋代《诗经》学学者对“据文求义”的继承述略第89-94页
  二、宋代《诗经》学学者对“古今人情一也”的继承述略第94-98页
第五章 宋代《诗经》学的义理萌芽—欧阳修及三苏的《诗经》学研究第98-109页
 第一节 欧阳修的《诗经》学思想研究第98-104页
  一、《诗本义》及其体例第98-99页
  二、欧阳修《诗经》学的本末观与解读目标第99-101页
  三、欧阳修触及一些有理学或近似理学性质的《诗经》学问题第101-104页
 第二节 苏辙及其父兄的《诗经》学与思想学术第104-109页
  一、疑《序》与义理解说第104-105页
  二、苏辙的性命义理简说第105-106页
  三、苏洵及苏轼的《诗经》学思想第106-109页
第六章 以心性义理解《诗》方法的逐步确立和理学第109-140页
 第一节 王安石的《诗经》学与其学术思想—汉宋《诗经》学的过渡和枢纽第109-122页
  一、王安石《诗经新义》及其汉宋学术过渡特征第109-113页
  二、王安石《诗经》学的学术思想第113-119页
  三、蔡卞《毛诗名物解》—荆公《诗经》学的名物学注脚第119-122页
 第二节 张载的《诗经》学钩佚与研究第122-130页
  一、张载《诗经》学文献和心性义理取向第122-125页
  二、文质相得、体用不离第125-127页
  三、万事只一天理第127-130页
 第三节 程颢、程颐的《诗经》学研究第130-140页
  一、二程的《诗经》学文献和“义理”解《诗》取向第130-131页
  二、《诗解》新解:《诗解》不是“杂论”第131-135页
  三、以理学解《诗》,阐发修齐、治学之理第135-136页
  四、以理学解《诗》,阐发情性之理第136-140页
第七章 两宋之际《诗经》学窥管第140-147页
 一、两宋之际的王学第140-141页
 二、杨时排击王学略述第141-142页
 三、两宋之际的《诗经》学第142-147页
第八章 宋代《诗经》学义理解释的进一步调整和成熟第147-189页
 第一节 朱熹的《诗经》学与理学第148-159页
  一、从义理角度反思“删改未尽者”—《诗集传》的改稿与初稿第148-150页
  二、朱熹解《诗》的理学基础探析第150-154页
  三、修身之法—诚和敬第154-156页
  四、命理道欲之辨第156-159页
 第二节 陆九渊及其弟子的《诗经》学研究第159-182页
  一、陆九渊的《诗经》学见解钩辑与心学第159-165页
   (一) 《诗》以明道,道事不离第159-161页
   (二) 此理诚明,践履不替第161-165页
  二、杨简的《诗经》学研究第165-173页
   (一) 杨简的《诗经》学著作及学术特征第165-167页
   (二) 杨简《诗经》学中的心学思想第167-173页
  三、袁燮的《诗经》学研究第173-182页
   (一) 格君心第173-176页
   (二) 论情性第176-179页
   (三) 说义理第179-182页
 第三节 吕祖谦的《诗经》学研究第182-189页
  一、《吕氏家塾读诗记》与吕祖谦《诗经》学学术倾向第182-184页
  二、“识见得正心”与“准则在人心”第184-186页
  三、中和为则,复归本心第186-189页
第九章 宋代《诗经》学理学解释的衰落和影响第189-213页
 第一节 王柏的《诗经》学和理学第189-197页
  一、王柏学术渊源与拟删《诗》第189-193页
   (一) 朱学衣钵与拟删《诗》第189-191页
   (二) 王柏拟删而重改的一首诗篇目考第191-193页
  二、王柏《诗经》学的理学思想与文学倾向第193-197页
 第二节 戴溪的《诗经》学与理学第197-203页
  一、天命与天理第198-199页
  二、对“情”的双重理解第199-203页
 第三节 宋代《诗经》学义理解《诗》的余波和影响第203-213页
  一、宋代《诗经》学义理解《诗》的余波第203-208页
   (一) 段昌武的《诗经》研究第203-204页
   (二) 谢仿得的《诗经》研究第204-208页
  二、王应麟的《诗经》学转向第208-210页
  三、宋代《诗经》学义理解《诗》的影响第210-213页
结论第213-218页
参考文献第218-226页
附录一: 宋代《诗经》学部分学者简介第226-227页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独立撰写发表的主要论文第227-228页
后记第228页

论文共2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家庭网关的设计与分析
下一篇:新疆下坂地水库洪水测报及调度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