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式共焦扫描显微成像的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1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共焦扫描显微术 | 第18-25页 |
·LCSM的成像原理 | 第18-20页 |
·LCSM的优点 | 第20-21页 |
·LCSM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LCSM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内窥式共焦显微术:课题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7-29页 |
·论文的框架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共焦扫描显微成像理论 | 第31-50页 |
·引言 | 第31页 |
·点探测器共焦扫描显微成像理论 | 第31-40页 |
·成像公式 | 第31-35页 |
·系统的光路模型 | 第31-33页 |
·成像公式的推导 | 第33-35页 |
·相干传递函数 | 第35-38页 |
·系统的积分光强 | 第38-40页 |
·有限大小探测器共焦成像理论 | 第40-45页 |
·强度点扩展函数 | 第40-42页 |
·交叉传递系数 | 第42-45页 |
·内窥式共焦扫描显微成像理论 | 第45-48页 |
·成像公式 | 第45-48页 |
·相干传递函数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光学系统参数对成像的影响 | 第50-76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针孔对成像的影响 | 第51-62页 |
·针孔尺寸对成像的影响 | 第51-59页 |
·针孔尺寸对横向分辨率的影响 | 第53-55页 |
·针孔尺寸对轴向分辨率的影响 | 第55-59页 |
·针孔错位对成像的影响 | 第59-62页 |
·针孔的横向错位对成像的影响 | 第59-60页 |
·针孔的轴向错位对成像的影响 | 第60-62页 |
·物镜对成像的影响 | 第62-70页 |
·数值孔径对成像的影响 | 第62-64页 |
·光瞳函数对成像的影响 | 第64-68页 |
·光瞳函数对横向分辨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光瞳函数对轴向分辨率的影响 | 第66-68页 |
·轴向分辨率的优化 | 第68-70页 |
·光纤对成像的影响 | 第70-72页 |
·球差对成像的影响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6页 |
第四章 实验系统的设计 | 第76-96页 |
·内窥式共焦扫描显微系统 | 第76-77页 |
·主要器件的选择 | 第77-82页 |
·相干光源 | 第77-78页 |
·光电转换模块 | 第78-80页 |
·探测信号的估算 | 第78-79页 |
·光电转换模块的选择 | 第79-80页 |
·自聚焦透镜 | 第80-82页 |
·扫描方式的确立 | 第82-88页 |
·横向扫描方式 | 第82-86页 |
·目标扫描方式 | 第82-83页 |
·声光晶体扫描方式 | 第83页 |
·振镜扫描方式 | 第83-86页 |
·Nipkow盘扫描方式 | 第86页 |
·轴向扫描方式 | 第86-88页 |
·利用不同激光波长进行扫描方式 | 第87页 |
·压电陶瓷扫描 | 第87-88页 |
·光束耦合的讨论 | 第88-95页 |
·光斑尺寸的匹配 | 第88-91页 |
·数值孔径的匹配 | 第91-92页 |
·光纤与束腰间的偏移对耦合效率的影响 | 第92-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实验系统的构建与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96-107页 |
·实验系统的构建 | 第96-98页 |
·实验结果 | 第98-102页 |
·不同针孔半径时系统的轴向响应 | 第98-100页 |
·不同光瞳函数时系统的轴向分辨率 | 第100-101页 |
·对鉴别率板的成像 | 第101-102页 |
·实验讨论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显微图像的处理 | 第107-119页 |
·引一言 | 第107页 |
·常用图像恢复算法 | 第107-109页 |
·去卷积方法 | 第109-111页 |
·边缘增强 | 第111-118页 |
·二波祸合理论 | 第112-115页 |
·边缘增强的光学系统 | 第115-116页 |
·在相关分析中的应用 | 第116-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对后续工作的改进意见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