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某些纳米锑基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吸放锂行为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0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史及性能特点第10-11页
 1.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1-13页
 1.4 锂离子电池体系结构第13-16页
  1.4.1 正极材料第13-14页
  1.4.2 电解质第14-15页
  1.4.3 负极材料第15-16页
 1.5 锂离子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6-24页
  1.5.1 锡基化合物第16-18页
  1.5.2 金属间化合物第18-23页
   1.5.2.1 锡基金属间化合物第18-20页
   1.5.2.2 锑基金属间化合物第20-21页
   1.5.2.3 硅基金属间化合物第21-22页
   1.5.2.4 含两个锂活性中心的金属间化合物第22-23页
  1.5.3 过渡金属氧化物第23-24页
 1.6 解决非碳材料容量衰减的途径第24-28页
  1.6.1 特殊结构金属间化合物第25-26页
  1.6.2 材料复合化第26-27页
  1.6.3 材料纳米化或非晶化第27-28页
  1.6.4 材料薄膜化第28页
 1.7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拟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30-34页
 2.1 材料的合成第30-31页
  2.1.1 纳米结构锑基金属间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第30页
  2.1.2 锑基金属间化合物的悬浮熔炼制备第30页
  2.1.3 CoSb_3基复合材料的高能球磨、原位溶剂热和机械研磨制备第30-31页
 2.2 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第31页
  2.2.1 物相分析第31页
  2.2.2 表面形貌分析第31页
  2.2.3 微观结构分析第31页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1-34页
  2.3.1 电极的制备第31页
  2.3.2 模拟电池的装配第31页
  2.3.3 电化学测试第31-34页
第三章 纳米Co-Sb金属间化合物的吸放锂性能第34-60页
 3.1 引言第34-35页
 3.2 纳米CoSB_3的合成以及吸放锂性能第35-48页
  3.2.1 CoSb_3的结构及其合成方法第35-36页
  3.2.2 纳米coSb_3的溶剂热合成及微观结构第36-38页
  3.2.3 纳米CoSb_3的电化学吸放锂性能第38-45页
  3.2.4 纳米CoSb_3的电化学吸放锂机理第45-46页
  3.2.5 纳米CoSb_3的电化学吸放锂的动力学性能第46-48页
 3.3 纳米COSB_2的合成以及吸放锂性能第48-55页
  3.3.1 纳米CoSb_2的溶剂热合成及微观结构第49-50页
  3.3.2 纳米CoSb_2的电化学吸放锂性能第50-55页
 3.4 纳米CoSB的合成以及吸放锂性能第55-57页
  3.4.1 纳米CoSb的溶剂热合成及微观结构第55-56页
  3.4.2 纳米CoSb的电化学吸放锂性能第56-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60页
第四章 纳米(Fe,Ni)-Sb金属间化合物的吸放锂性能第60-80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纳米FE_(0.5)NI_(0.5)SB_3的合成以及吸放锂性能第60-64页
  4.2.1 纳米Fe_(0.5)Ni_(0.5)Sb_3的合成及微观结构第60-61页
  4.2.2 纳米Fe_(0.5)Ni_(0.5)Sb_3的电化学吸放锂性能第61-64页
 4.3 纳米FESB_2的合成及吸放锂性能第64-71页
  4.3.1 纳米FeSb_2的溶剂合成及微观结构第64-65页
  4.3.2 纳米FeSb_2的电化学吸放锂性能第65-71页
 4.4 NISB_2的合成及吸放锂性能第71-78页
  4.4.1 纳米NiSb_2的溶剂热合成及微观结构第71-73页
  4.4.2 纳米NiSb_2的电化学吸放锂性能第73-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CoSb_3基复合材料的吸放锂性能第80-92页
 5.1 引言第80页
 5.2 COSB_3/MCMB的微观结构及电化学吸放锂性能第80-82页
 5.3 COSB_3/MWNTS的微观结构及电化学吸放锂性能第82-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2页
第六章 影响Sb基金属间化合物循环性能的因素第92-104页
 6.1 引言第92页
 6.2 集电极对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第92-93页
 6.3 充放电电流密度对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第93-95页
 6.4 惰性基体含量对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第95-98页
 6.5 不同的惰性基体对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第98-100页
 6.6 不同初始结构对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第100-101页
 6.7 对电极对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第101-102页
 6.8 电解液对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第102-103页
 6.9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2页
攻博期间发表或接受论文及专利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脉压系统实时处理软件的设计
下一篇: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LysR家族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