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0页 |
| ·科学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 ·论文的项目来源 | 第9-10页 |
| 第二章 地-空界面氡的基础理论 | 第10-20页 |
| ·氡的相关专业术语 | 第10-11页 |
| ·氡的危害及其剂量计算 | 第11-12页 |
| ·氡的来源 | 第12-14页 |
| ·铀系 | 第12-13页 |
| ·钍系 | 第13-14页 |
| ·锕系 | 第14页 |
| ·氡的性质 | 第14-16页 |
| ·氡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5-16页 |
| ·氡的辐射性质 | 第16页 |
| ·氡的积累、衰变及其与子体的放射性平衡 | 第16-18页 |
| ·氡的积累 | 第16-17页 |
| ·氡与子体的平衡 | 第17-18页 |
| ·土壤、空气中的氡浓度分布 | 第18页 |
| ·氡的迁移机理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地-空界面土壤中氡与空气中氡浓度分布的数理模型 | 第20-28页 |
| ·数理模型中的参数 | 第20-24页 |
| ·铀镭平衡系数(Kp) | 第20-21页 |
| ·射气系数(α) | 第21-22页 |
| ·孔隙度(η) | 第22页 |
| ·扩散系数(D) | 第22-23页 |
| ·对流速度(V) | 第23-24页 |
| ·地-空界面土壤中氡浓度分布数理模型 | 第24-25页 |
| ·地-空界面空气中氡浓度分布数理模型 | 第25-26页 |
| ·地-空界面土壤中氡与空气中氡交换的数理模型 | 第26-27页 |
| ·模型的应用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地-空界面氡浓度的测量和评价 | 第28-57页 |
| ·成都经济区测区概述 | 第28-31页 |
| ·测区地质特征 | 第28-29页 |
| ·测线布局 | 第29-31页 |
| ·测量仪器 | 第31-34页 |
| ·改进的FD-3017瞬时测氡仪 | 第31-33页 |
| ·RAD7型测氡仪 | 第33-34页 |
| ·野外测量与数据处理分析 | 第34-55页 |
| ·红河镇至羊犀立交剖面 | 第35-43页 |
| ·洞子口剖面 | 第43-46页 |
| ·成都理工大学剖面 | 第46-48页 |
| ·红星路至二仙桥剖面 | 第48-50页 |
| ·金花镇剖面 | 第50-52页 |
| ·二仙桥至十陵镇剖面 | 第52-53页 |
| ·成都市周边断层 | 第53-55页 |
| ·成都市地-空界面氡浓度的评价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