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重构

中文提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8-9页
一、 基础理论的廓清第9-13页
 一)、 诉权第9-10页
  1 、 概念第9-10页
  2 、 诉权的构成要件第10页
 二)、 当事人第10-11页
 三)、 诉讼标的第11页
 四)、 判决效力第11-13页
  1 、 既判力第11-12页
  2 、 参加效力第12-13页
二、 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现状第13-21页
 一)、 我国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法制现状第13-16页
  1 、 现行立法第13-14页
  2 、 立法及实践中的问题第14-16页
   1 ) 立法的矛盾和理论的分歧第14页
   2 ) 司法实践的混乱第14-15页
   3 ) 判决效力制度的立法缺失第15页
   4 )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诉讼地位的界定不清晰第15-16页
 二)、 我国关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研究现状第16-21页
  1 、 准独立第三人说第16-19页
   1 ) 学说介绍第16-17页
   2 ) 贡献及缺陷第17-19页
  2 、 纠纷解决需要分类说第19-21页
   1 ) 学说介绍第19-20页
   2 ) 贡献及缺陷第20-21页
三、 第三人制度的比较法研究第21-44页
 一)、 美国第21-26页
  1 、 诉讼参加制度(Intervention)第21-23页
   1 ) 权利参加(Intervention of Right)第21-23页
   2 ) 许可参加(Permissive Intervention)第23页
  2 、 被告引入“第三方被告”(Impleader)第23-25页
  3 、 小结第25-26页
 二)、 法国第26-31页
  1 、 任意参加第27-28页
   1 ) 独立参加第27页
   2 ) 辅助参加第27-28页
  2 、 强制参加第28-30页
  3 、 小结第30-31页
 三)、 德国第31-35页
  1 、 主参加诉讼第31页
  2 、 辅助参加诉讼第31-34页
   1 ) 简单辅助参加第31-33页
   2 ) 共同诉讼式辅助参加第33-34页
  3 、 诉讼告知第34页
  4 、 小结第34-35页
 四)、 日本第35-39页
  1 、 当事人参加第35-37页
   1 ) 独立当事人参加第35-36页
   2 ) 共同诉讼的参加第36-37页
  2 、 辅助参加第37-38页
  3 、 诉讼告知第38-39页
  4 、 小结第39页
 五)、 比较法研究总结第39-44页
  1 、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辅助参加人制度差异的原因分析第39-42页
  2 、 大陆法系中辅助参加人承受判决效力差异的原因分析第42-43页
  3 、 德日对共同诉讼式的诉讼参加人地位差异规定的原因分析第43-44页
四、 第三人制度模型的选择及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重构第44-56页
 一)、 对第三人制度模型的选择第44-48页
  1 、 从我国司法传统角度思考第44页
  2 、 从我国诉讼法价值角度思考第44-46页
  3 、 从我国诉讼法目的角度思考第46-47页
  4 、 从我国司法环境角度思考第47-48页
 二)、 对我国有独立请求第三人制度的厘清第48-51页
  1 、 关于仅对原被告一方当事人有独立请求权的问题第48-49页
  2 、 关于诈欺诉讼的问题第49-50页
  3 、 关于准独立第三人制度的问题第50-51页
 三)、 对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重构第51-54页
  1 、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设立的原因第51-52页
  2 、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地位第52页
  3 、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参诉标准的廓清第52-54页
   1 ) 关于判决结果和诉讼标的第53页
   2 ) 关于利害关系第53-54页
 四)、 与无独立请求第三人制度相关诉讼制度的建立第54-56页
  1 、 关于诉讼告知制度第54-55页
  2 、 关于参加效力制度第55-56页
   1 ) 参加效力制度的性质第55-56页
   2 ) 参加效力的范围第56页
五、 结论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级水平韩国留学生语言学习策略与汉语听力理解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战略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