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日本工会的历史 | 第11-13页 |
第一节 日本工会的产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工会 | 第11页 |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本工会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工会的发展 | 第12页 |
第四节 日本工会的现状 | 第12-13页 |
小结 | 第13页 |
第二章 关于“企业别工会”产生原因理论的三种学说及其批判 | 第13-23页 |
第一节 “企业别工会”的发现 | 第14页 |
第二节 “劳动市场决定论”--以大和内一男为中心 | 第14-17页 |
1 五十年代的“出稼型”理论及其批判 | 第14-15页 |
2 “新大河内理论”及其批判 | 第15-16页 |
3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内部劳动市场论”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斗争结果论”--以河西宏佑为中心 | 第17-20页 |
1 高桥洗的理论 | 第17页 |
2 河西宏佑的“斗争结果论” | 第17-19页 |
3 GHQ对工会运动的影响 | 第19-20页 |
第四节 “手工业行会缺乏论”--以二村一夫为中心 | 第20-21页 |
小结. 对以上三种观点的评述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日本人的独特性格和传统思想 | 第23-40页 |
第一节 浓厚的集团群体意识与淡薄的自我个人意识 | 第23-26页 |
1 为什么说日本人“重团体轻个人”? | 第23-25页 |
2 “集团意识”的起源--“种稻文化” | 第25-26页 |
3 二战时期“集团主义”成为统治集团蛊惑民众的工具 | 第26页 |
第二节 发达的纵向人际关系与贫乏的横向联合观念 | 第26-30页 |
1 等级制度与“各守本分” | 第27-28页 |
2 日本的“纵向社会” | 第28-30页 |
(1) “资格”与“场所” | 第28-29页 |
(2) 纵向结构的抽象化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家”--日本人性格形成的摇篮 | 第30-40页 |
1 “家”的历史 | 第31-34页 |
(1) 氏--大和国家时期的社会基本单位 | 第31页 |
(2) 招婿婚--母权制的象征 | 第31页 |
(3) 大化改新--父权制的逐渐加强 | 第31-32页 |
(4) 幕府时代的封建家族制度 | 第32-33页 |
(5) 家督继承制对近代日本社会的影响 | 第33页 |
(6) 明治民法对近代日本家族制度之肯定 | 第33-34页 |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家”的解体 | 第34页 |
2 家庭教育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 | 第34-36页 |
(1) 日本人研究的最早力作--《菊与刀》 | 第34-35页 |
(2) 土居健郎的《娇惯的构造》 | 第35页 |
(3) 源了圆的《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 | 第35-36页 |
3 日本人的“家”与现代企业经营的关系 | 第36-40页 |
(1) “家”的定义 | 第36-37页 |
① 民法学意义上的“家” | 第36页 |
② 社会学意义上的“家” | 第36-37页 |
(2) “家”与日本式企业经营 | 第37-40页 |
① 寻找日本式企业经营的源头 | 第37-38页 |
② 三户公“家”的理论 | 第38-39页 |
③ “家”与日本式企业经营的关系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传统文化与性格因素在“企业别工会”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40-46页 |
第一节 关于“企业别工会”的产生时期 | 第40-41页 |
1 “企业别工会”产生时期的争论 | 第40页 |
2 本文的着眼点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企业别工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41-42页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产业报国运动” | 第41页 |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日本劳动者的处境和GHQ的“民主化政策”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战后初期的“工会大爆炸”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工会“大爆炸”的背后 | 第43-45页 |
第五节 对于传统文化和性格因素的客观评价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