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引言:打开创新的空间 | 第8-18页 |
·中心问题 | 第8-13页 |
·问题引出 | 第13-15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本文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集群发展的内生、动态分析框架 | 第18-57页 |
·现有的相关研究 | 第18-37页 |
·产业集聚的经济理论 | 第18-20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0-23页 |
·收益递增理论 | 第23-27页 |
·企业理论 | 第27-32页 |
·动态能力理论 | 第32-34页 |
·创新理论 | 第34-37页 |
·本研究的位置 | 第37-38页 |
·一个集群发展的内生、动态分析框架 | 第38-45页 |
·收益递增与创新 | 第38-39页 |
·企业的观点:具有收益递增性质的创新的组织 | 第39-41页 |
·复制“创新的组织” | 第41-43页 |
·系统开放的机制:集群动态性分析 | 第43-44页 |
·分工与合作的收益递增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案例分析框架 | 第45-57页 |
·案例选择 | 第45-48页 |
·研究路线 | 第48-50页 |
·集群发展前史 | 第50-57页 |
第3章 台州集群的内部收益递增机制 | 第57-92页 |
·组织创造与收益递增 | 第57-75页 |
·组织创造过程释放创新能量 | 第57-60页 |
·战略执行 | 第60-65页 |
·建立本地配套体系 | 第65-68页 |
·开拓市场 | 第68-71页 |
·区内企业对全球胜任的利用与整合 | 第71-74页 |
·组织创造的收益递增 | 第74-75页 |
·学习与创新的收益递增 | 第75-90页 |
·内生的学习和能力累积的过程 | 第75-80页 |
·集群外部联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第80-85页 |
·创新的收益递增 | 第85-87页 |
·创新的路径依赖 | 第87-90页 |
·组织创造和企业创新的收益递增 | 第90-92页 |
第4章 台州集群内部收益递增的系统表现与外部收益递增 | 第92-119页 |
·复制“创新的组织” | 第92-108页 |
·开放或封闭系统的演进 | 第92-96页 |
·新组织的诞生方式 | 第96-100页 |
·创新组织的“复制”与集群收益递增 | 第100-102页 |
·动态性:集群复制创新组织的能力 | 第102-108页 |
·台州集群的外部收益递增 | 第108-119页 |
·分工与合作的建立过程与状况 | 第109-112页 |
·合作还是内部化:企业的选择 | 第112-113页 |
·分工与合作的收益递增 | 第113-116页 |
·行业协会的兴起和作用的发挥 | 第116-119页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19-123页 |
结 论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0页 |
致谢、声明 | 第130-131页 |
附录一 台州产业集群位置 | 第131-132页 |
附录二 台州市汽摩配产业集群访谈名录 | 第132-135页 |
·各级机关与各种机构、协会(访谈) | 第132页 |
·汽摩配产业企业(访谈与问卷) | 第132-134页 |
·其它行业(访谈) | 第134-135页 |
附录三 台州汽摩配产业集群调查问卷 | 第135-141页 |
·台州汽摩产业企业状况调查问卷(整车企业) | 第135-138页 |
·台州汽摩产业企业状况调查问卷(配套企业) | 第138-141页 |
本人简历、发表学术论文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