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整理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为耕地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 第9页 |
·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和管理服务 | 第9页 |
·为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服务 | 第9-10页 |
·为农业结构调整服务 | 第10页 |
·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国内土地整理研究情况进展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路线 | 第14-16页 |
2 基于土地整理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页 |
·系统理论 | 第16页 |
·土壤学理论 | 第16-17页 |
·土地生产潜力理论 | 第17页 |
·土地整理的涵义 | 第17页 |
·耕地质量涵义 | 第17-20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0-26页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水文地质 | 第21页 |
·气候 | 第21-22页 |
·土壤 | 第22页 |
·植被 | 第22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2-23页 |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23-26页 |
·现有水利设施 | 第24页 |
·交通状况 | 第24-25页 |
·灌溉排水设施 | 第25页 |
·生态环境 | 第25-26页 |
4 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评价 | 第26-56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26-27页 |
·主导性原则 | 第26页 |
·区域性原则 | 第26页 |
·稳定性原则 | 第26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6页 |
·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 | 第26页 |
·“三大”效益综合考虑的原则 | 第26-27页 |
·公众参与原则 | 第27页 |
·收集资料和处理 | 第27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7-28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28-30页 |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30-31页 |
·单元属性数据的获取 | 第31-33页 |
·评价指标量化 | 第33-51页 |
·有效土层厚度 | 第33-37页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37-41页 |
·道路通达度 | 第41-43页 |
·灌溉条件 | 第43-45页 |
·田块平整性 | 第45-47页 |
·田块的规整性 | 第47-51页 |
·建立评价模型 | 第51页 |
·土地质量等级划分 | 第51-53页 |
·土地整理耕地质量总体水平变化 | 第53-54页 |
·整理后不同级别土地价值交换系数估算 | 第54-56页 |
5 基于土地整理的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62页 |
·整理前后各因素变化分析 | 第56-59页 |
·土层厚度 | 第56页 |
·土壤有机质 | 第56-57页 |
·灌溉条件 | 第57-58页 |
·道路通达度 | 第58页 |
·田块的规整性 | 第58-59页 |
·田块的平整性 | 第59页 |
·耕地质量变化分析 | 第59-62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63页 |
·成果应用展望 | 第63-64页 |
·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 第63页 |
·在权属调整、征地补偿中的应用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