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12页 |
一、 导论 | 第12-19页 |
(一)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涵义以及研究的背景与动机 | 第12-14页 |
1 、 研究的背景与动机 | 第12-13页 |
2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涵义 | 第13-14页 |
(二) 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综述 | 第14-17页 |
1 、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2 、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三) 我国特有的研究背景:我国股市概况以及不规范的现状 | 第17-19页 |
二、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分析 | 第19-33页 |
(一)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行为识别 | 第19-24页 |
(二)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行为的限制因素 | 第24-33页 |
手段一: 滥用谨慎性原则不规范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 第25-28页 |
手段二: 滥用费用的确认、计量与分摊 | 第28-29页 |
手段三: 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 | 第29-30页 |
手段四: 关联交易(在第四部分里将详细阐述) | 第30页 |
手段五: 资产重组(在第四部分里将详细阐述) | 第30页 |
手段六: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 第30-33页 |
三、 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事件的个案分析 | 第33-37页 |
(一) 通用电气(GE) | 第33-34页 |
(二) 安然(Enron) | 第34-37页 |
四、 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探讨 | 第37-54页 |
规范一: 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规范 | 第37-39页 |
规范二: 我国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规范 | 第39-42页 |
规范三: 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规范 | 第42-43页 |
规范四: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规范 | 第43-46页 |
规范五: 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对关联方交易的规范 | 第46-50页 |
规范六: 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对资产重组的规范 | 第50-54页 |
五、 对结论的思考和研究的局限 | 第54-59页 |
(一) 结论 | 第54-56页 |
(二) 研究的局限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