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26页 |
第一章 江苏下扬子区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 | 第26-36页 |
第一节 基底特征及起伏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构造特征 | 第27-31页 |
一、 一个复式向斜的总格局 | 第27-28页 |
二、 存在形式上的对冲构造格局 | 第28-29页 |
三、 四个不同地质结构特征的区块 | 第29-31页 |
第三节 构造演化特征 | 第31-36页 |
一、 扬子稳定大陆板块边缘阶段 | 第31-33页 |
二、 西太平洋活动大陆板块边缘阶段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江苏下扬子区烃源岩特征及成熟演化史、生烃史分析 | 第36-56页 |
第一节 烃源岩特征及展布 | 第36-41页 |
一、 主要烃源岩层 | 第36页 |
二、 烃源岩的厚度及展布 | 第36页 |
三、 有机相-干酪根类型 | 第36-38页 |
四、 源岩成熟度 | 第38-41页 |
第二节 二次或晚期生烃的地球化学论证 | 第41-44页 |
第三节 烃源岩的成熟演化史(热史)分析 | 第44-51页 |
一、 热史恢复方法 | 第44-45页 |
二、 沉积埋藏史模型的建立 | 第45-51页 |
三、 地温梯度 | 第51页 |
四、 盆模运行结果验证 | 第51页 |
五、 热史演化分析 | 第51页 |
第四节 生烃史研究 | 第51-56页 |
一、 应用热压模拟结果计算生烃史 | 第51-53页 |
二、 油气产率-Ro关系图版 | 第53-54页 |
三、 生烃史分析 | 第54-56页 |
第三章 海相中古生界油气显示来源分析 | 第56-74页 |
第一节 油气显示的宏观分带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液态烃、沥青显示来源分析 | 第57-64页 |
一、 液态烃、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64页 |
二、 对比结果 | 第64页 |
第三节 天然气来源分析 | 第64-74页 |
一、 碳同位素对比表明气源岩的母质类型为腐殖型 | 第64-66页 |
二、 轻烃段的高含苯及碳同位素偏重特征表明了它与气在来源属性方面的一致 | 第66页 |
三、 液态烃性质发生改变,C_(10)-C_(12)为渐变段 | 第66-67页 |
四、 轻烃段反映出较高成熟度 | 第67-69页 |
五、 热模拟试验气和轻烃的碳同位素测定资料表明,泰州组源岩与盐参1井天然气关 | 第69-70页 |
六、 阜一段、泰州组天然气与浦口及古生界气显示在地化特征上的一致性和热演化继承关系 | 第70页 |
七、 热解气在线同位素分析表明气源岩为二叠系栖霞组 | 第70-71页 |
八、 朱家墩气田气源及混合现象的初步判断 | 第71-74页 |
第四章 典型油气藏与重要油气显示的成藏条件分析 | 第74-98页 |
第一节 朱家墩气藏成藏分析 | 第77-82页 |
一、 构造特征 | 第77页 |
二、 生储盖特征 | 第77-78页 |
三、 朱家墩气田成藏条件和机理 | 第78-82页 |
第二节 黄桥气藏分析 | 第82-88页 |
一、 黄桥CO_2气田主要石油地质特点 | 第82-83页 |
二、 溪桥浅层气藏石油地质特点 | 第83-84页 |
三、 黄桥、溪桥气田流体性质及地化特征 | 第84-87页 |
四、 黄桥气田的成藏期次研究 | 第87-88页 |
第三节 句容油藏分析 | 第88-91页 |
一、 油藏类型分析 | 第88-90页 |
二、 句容油藏形成期次分析 | 第90-91页 |
第四节 其它重要油气显示 | 第91-98页 |
一、 “新生古储”油气显示 | 第91-95页 |
二、 重要气显示 | 第95-98页 |
第五章 油气藏成藏时期与控制因素探讨 | 第98-108页 |
第一节 油气藏的成藏时间探讨 | 第98页 |
一、 加里东期-印支期前的油气藏成藏阶段油气藏形成时期 | 第98页 |
二、 晚燕山-喜山期的油气藏成藏阶段油气藏形成时期 | 第98页 |
第二节 油气藏成藏的控制因素探讨 | 第98-108页 |
一、 印支-早燕山运动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起破坏作用 | 第98-105页 |
二、 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控制油气藏的分布,晚期生烃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 第105-106页 |
三、 陆相中新生界重覆盖对现存油气藏保存具有重要作用 | 第106-108页 |
主要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声明 | 第122-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