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8页 |
一、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吸纳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滞后 | 第8-17页 |
(一) 吸纳有关李鸿章研究新成果的滞后 | 第8-11页 |
1 、 新教材对李鸿章的隐性评价 | 第8-9页 |
2 、 史学界关于李鸿章研究的新成果 | 第9-11页 |
(二) 对清末新政的认识及其与史学研究的距离 | 第11-14页 |
1 、 关于新政的内容界定 | 第11-12页 |
2 、 有关新政的总体评价 | 第12-14页 |
(三) 对“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表述的失实 | 第14-17页 |
1 、 对“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原因的分析 | 第14-15页 |
2 、 史学界关于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研究的新成果 | 第15-17页 |
二、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吸纳史学研究新成果滞后的原因 | 第17-30页 |
(一) 现行教材编写“审定制”的弊端 | 第17-23页 |
1 、 历史教材编写由国定制到审定制的演变 | 第17-19页 |
2 、 现行历史教材审定制的既存弊端 | 第19-23页 |
(二) 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历史教材相对稳定性的矛盾 | 第23-30页 |
1 、 19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进展 | 第23-27页 |
2 、 中学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性 | 第27-30页 |
三、 基于高中历史教师视角的应对之策 | 第30-42页 |
(一) 高中历史教学吸纳史学研究成果的前提 | 第30-32页 |
1 、 传统教学观念的特点 | 第30-31页 |
2 、 新型教科书观的内涵 | 第31-32页 |
(二) 高中历史教学吸纳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 | 第32-36页 |
1 、 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状况 | 第33-34页 |
2 、 高中历史教材的新变化 | 第34-36页 |
(三) 高中历史教学吸纳史学研究成果的途径 | 第36-42页 |
1 、 吸收新成果,纠正教材中的过时或片面观点 | 第37-38页 |
2 、 吸收新成果,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 | 第38-39页 |
3 、 吸收新成果,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 | 第39-40页 |
4 、 吸收新成果,适当引入教材中没有的史学新观点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