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研究设计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20页 |
·理论假设 | 第20-23页 |
·完全信息假设 | 第20-21页 |
·理性预期假设 | 第21页 |
·效用无差异及无区域特性假设 | 第21页 |
·单一市场假设 | 第21-22页 |
·无交易成本假设 | 第22-23页 |
2 购房者需求理论 | 第23-41页 |
·购房者行为的一般理论 | 第23-28页 |
·当房地产作为消费品时购房者的行为选择:效用最大化 | 第23-26页 |
·当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时购房者的行为决定:资本边际效率 | 第26-27页 |
·城市经济学的解释 | 第27-28页 |
·影响购房者需求的主要因素 | 第28-31页 |
·房地产价格 | 第28页 |
·居民可支配收入 | 第28-29页 |
·房地产预期价格 | 第29-30页 |
·利率 | 第30页 |
·城市人口数量 | 第30-31页 |
·通货膨胀 | 第31页 |
·需求方程 | 第31-32页 |
·对需求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32-41页 |
·需求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选取 | 第32-33页 |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第33-34页 |
·模型检验与参数确定 | 第34-39页 |
·模型的解释与计量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3 房产商供给理论 | 第41-58页 |
·房产商行为的一般理论 | 第41-48页 |
·价格领导型寡头垄断房产商的利润最大化 | 第41-44页 |
·土地要素市场垄断供给下房产商的利润最大化 | 第44-45页 |
·博弈论:从价格领导房产商双寡头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价格领导房产商多寡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第45-48页 |
·影响房产商供给的主要因素 | 第48-50页 |
·房地产价格 | 第48-49页 |
·房地产短期预期价格 | 第49页 |
·房产商建造成本 | 第49页 |
·土地价格 | 第49页 |
·土地供给量 | 第49-50页 |
·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 第50页 |
·供给方程 | 第50页 |
·对供给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50-58页 |
·供给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选取 | 第50-51页 |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第51-52页 |
·模型检验与参数确定 | 第52-56页 |
·模型的解释与计量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4 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分析 | 第58-76页 |
·房地产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 第58-59页 |
·房地产市场的短期均衡 | 第58-59页 |
·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均衡 | 第59页 |
·房地产的均衡价格方程及对均衡价格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59-65页 |
·房地产的均衡价格方程 | 第59-60页 |
·对房地产均衡价格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60-65页 |
·失衡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 第65-76页 |
·房地产市场失衡的表现与测度 | 第65-68页 |
·房地产市场失衡现状的原因解析 | 第68-76页 |
5 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 第76-92页 |
·房地产调控的目标与机理 | 第76-78页 |
·房地产调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使失衡走向均衡 | 第76-77页 |
·房地产调控的着力点:规制垄断 | 第77-78页 |
·房地产调控政策建议 | 第78-89页 |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一级市场 | 第78-80页 |
·改变商业银行对购房人的信贷模式 | 第80-81页 |
·简化和降低房地产开发交易环节的税费 | 第81-83页 |
·重新定义房地产保有税并付诸实施 | 第83-85页 |
·酝酿新售房询价制度和核价制度相结合的全新的定价模式 | 第85-87页 |
·大力推进限价保障房的建设 | 第87-89页 |
·房地产调控成功经验谈:重庆模式 | 第89-9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2-95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92-9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4页 |
附录 | 第104-124页 |
作者简历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