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尖孢镰刀菌及其引起的病害 | 第12页 |
·尖孢镰刀菌的侵染过程 | 第12-15页 |
·侵入前期 | 第12-13页 |
·侵入期 | 第13-14页 |
·发病期 | 第14-15页 |
·抗寄主植物的防卫反应 | 第15-17页 |
·抗植物化学被动抗病性因素 | 第15-16页 |
·抗植物主动抗病性因素 | 第16页 |
·致病性与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在诱导植物防卫反应方面的差异 | 第16-17页 |
·丝状真菌的转化 | 第17-22页 |
·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选择标记和转化载体 | 第18-19页 |
·用于转化的DNA | 第19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19-20页 |
·质粒转化 | 第20页 |
·REMI转化 | 第20-21页 |
·转位子转化方法 | 第21页 |
·农杆菌介导的真菌转化 | 第21页 |
·转化DNA在受体中的命运 | 第21-22页 |
·国内外限制酶介导整合(REMI)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用REMI的方法转化真菌 | 第22-23页 |
·REMI插入突变的主要优点 | 第23页 |
·REMI转化的一般步骤 | 第23-24页 |
·A.TUMEFACIENS介导转化(ATMT)的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真菌的ATMT转化 | 第24-25页 |
·ATMT转化的特点 | 第25-27页 |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丝状真菌转化方法 | 第27-28页 |
·利用DNA插入突变的方法标记和克隆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相关基因 | 第28-29页 |
·尖孢镰刀菌的致病相关基因 | 第29-32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4-44页 |
·实验菌株、保存与培养条件 | 第34页 |
·细菌转化和质粒的提取 | 第34-36页 |
·细菌转化 | 第34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34-35页 |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5-36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36-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实验步骤 | 第37-38页 |
·REMI转化 | 第38-40页 |
·REMI转化 | 第38-39页 |
·潮霉素筛选 | 第39页 |
·PCR验证 | 第39-40页 |
·REMI转化子的表型分析 | 第40-41页 |
·产孢量的测定 | 第40页 |
·生长速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41页 |
·载体ATMT1的构建 | 第41-44页 |
·用Xho Ⅰ和Bst Ⅺ双酶切pCAMBIA1300以及用Hpa Ⅰ酶切pCB1003获得具平末端1.4kb的TrpC和潮霉素基因hph(hygromycin cassette),电泳及胶回收 | 第41-42页 |
·用DNA聚合酶和dNTP将pCAMBIA1300末端补平,电泳胶回收: | 第42-43页 |
·pCAMBIA1300和hygromycin cassette的平末端连接质粒提取 | 第43页 |
·细菌转化,质粒提取 | 第43页 |
·酶切和PCR鉴定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4-59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44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44-49页 |
·制备原生质体的菌体培养条件 | 第44-45页 |
·尖孢镰刀菌的原生质体 | 第45-46页 |
·酶系统以及酶解条件的选择 | 第46-48页 |
·原生质体的收集方式对原生质体纯度的影响 | 第48页 |
·再生培养基的选择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 第48-49页 |
·REMI转化 | 第49页 |
·REMI转化子的验证 | 第49-52页 |
·潮霉素验证: | 第49-50页 |
·PCR验证 | 第50-52页 |
·转化子的表型分析的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产孢量 | 第52页 |
·生长速度 | 第52-53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53-54页 |
·载体ATMT1的构建 | 第54-59页 |
·在pCAMBIA1300基础上构建pATMT1二元载体的图谱 | 第54-55页 |
·pCB1003和pCAMBIA1300的酶解产物 | 第55-56页 |
·含潮霉素B抗性基因的DNA片段的插入识别(SacⅡ/HindⅢ) | 第56-57页 |
·含hph的DNA片段连接方向的识别(SacⅡ/AflⅡ) | 第57-58页 |
·潮霉素DNA片段的PCR扩增识别。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