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页 |
四、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地质背景 | 第13-25页 |
第一节 区域地质格架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兰坪盆地的沉积序列与盆地演化 | 第15-19页 |
一、 沉积序列 | 第16-18页 |
二、 盆地演化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区的构造系统 | 第19-22页 |
一、 断裂系统 | 第19-21页 |
二、 褶皱系统 | 第21-22页 |
第四节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 第22-24页 |
第五节 主要地质事件及其对本区矿产的控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岩浆岩与成矿 | 第25-49页 |
第一节 莲花山-各救母斑岩群 | 第26-37页 |
一、 地质特征 | 第26-28页 |
二、 岩体形成时代 | 第28-29页 |
三、 岩石化学成分与分类命名及岩石系列 | 第29-34页 |
四、 岩石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 | 第34-37页 |
第二节 卓潘碱性岩体 | 第37-45页 |
一、 地质特征 | 第37-39页 |
二、 岩体形成时代 | 第39-40页 |
三、 岩石化学成分与分类命名及岩石系列 | 第40-43页 |
四、 岩石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岩浆岩构造环境判别与演化 | 第45-48页 |
一、 构造环境判别 | 第45页 |
二、 岩浆岩演化 | 第45-48页 |
第四节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探讨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铜金多金属矿床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49-73页 |
第一节 铜金多金属矿床的区域分布 | 第49-51页 |
一、 矿床分布 | 第49页 |
二、 成矿带划分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典型矿床特征 | 第51-71页 |
一、 永平厂街-水泄-南涧新民中高温铜、钴成矿带 | 第51-58页 |
二、 巍山紫金山-马鞍山-笔架山中低温金、砷、锑、汞成矿带 | 第58-71页 |
第三节 主要矿床类型及控矿因素 | 第71-73页 |
一、 金矿床 | 第71-72页 |
二、 铜矿床 | 第72页 |
三、 锑矿床 | 第72-73页 |
第四章 成矿地球化学研究 | 第73-101页 |
第一节 各矿床金属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研究 | 第74-81页 |
一、 永平厂街-水泄-南涧新民中高温铜、钴成矿带 | 第74-78页 |
二、 巍山紫金山-马鞍山-笔架山中低温金、砷、锑、汞成矿带 | 第78-81页 |
第二节 各矿床稀土元素特征研究 | 第81-84页 |
一、 永平厂街-水泄-南涧新民中高温铜、钴成矿带 | 第81-83页 |
二、 巍山紫金山-马鞍山-笔架山中低温金、砷、锑、汞成矿带 | 第83-84页 |
第三节 各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 第84-100页 |
一、 各矿床成矿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84-96页 |
二、 成矿流体系统特征 | 第96-100页 |
第四节 成矿地球化学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成矿模型 | 第101-106页 |
第一节 矿床成矿模型 | 第101-104页 |
一、 热液型铜钻矿床成矿模型 | 第101-102页 |
二、 红层型(蚀变含铜砂岩型)铜矿床 | 第102页 |
三、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 第102-103页 |
四、 斑岩型金矿床 | 第103页 |
五、 热液型锑矿床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区域成矿模型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成矿潜力评价 | 第106-117页 |
第一节 成矿潜力评价 | 第106-112页 |
一、 地球化学异常 | 第106-108页 |
二、 区域成矿流体分布特征 | 第108-110页 |
三、 找矿前景与潜力评价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找矿有利地区的确定及依据 | 第112-117页 |
一、 金矿的找矿有利地区 | 第112-116页 |
二、 铜(钴)矿的找矿有利地区 | 第116-117页 |
结语 | 第117-119页 |
一、 结论 | 第117-118页 |
二、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照片 | 第124-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