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7页 |
·金刚石圆锯片及其切割技术 | 第12-13页 |
·金刚石节块的组成及制造 | 第13-14页 |
·金刚石节块用结合剂 | 第14-15页 |
·结合剂的性能要求 | 第14页 |
·常用的结合剂种类 | 第14-15页 |
·节块用金刚石及其选择 | 第15-16页 |
·金刚石节块的烧结基础 | 第16-20页 |
·烧结的分类 | 第17-18页 |
·烧结的基本过程 | 第18-19页 |
·烧结机制 | 第19页 |
·金刚石节块的烧结机理 | 第19-20页 |
·增强结合剂对金刚石把持力的措施 | 第20-25页 |
·结合剂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 第20-22页 |
·金刚石表面金属化及金刚石-结合剂界面作用机理 | 第22-24页 |
·稀土元素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 | 第24-25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5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论文的组成部分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27-33页 |
·试验用原材料 | 第27页 |
·试样的制备 | 第27-29页 |
·不含金刚石的胎体试样 | 第28页 |
·含金刚石的复合材料试样 | 第28-29页 |
·主要实验内容 | 第29-33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9页 |
·孔隙率的测定 | 第29-31页 |
·金相组织观察 | 第31页 |
·SEM形貌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 | 第31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1页 |
·实际切割试验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添加剂和烧结温度对不含金刚石的铁基胎体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33-40页 |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第33-35页 |
·胎体抗弯强度的方差分析 | 第33-34页 |
·胎体冲击韧性的方差分析 | 第34页 |
·胎体硬度的方差分析 | 第34页 |
·胎体耐磨性的方差分析 | 第34-35页 |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35-37页 |
·烧结温度对胎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5页 |
·添加剂种类对胎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稀土添加量对胎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耐磨性与硬度之间的关系 | 第37页 |
·影响机理分析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混合稀土添加量对不含金刚石的铁基胎体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40-44页 |
·混合稀土对Fe基胎体抗弯强度的影响 | 第40页 |
·混合稀土对Fe基胎体硬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混合稀土对Fe基胎体孔隙率的影响 | 第41页 |
·不同添加剂时烧结温度对胎体抗弯强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添加剂和烧结温度对铁基金刚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4-50页 |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第44-45页 |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45-48页 |
·烧结温度对金刚石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和耐磨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添加剂种类对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及耐磨性的影响 | 第46页 |
·稀土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及耐磨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不同等级金刚石复合材料中稀土元素的作用 | 第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Fe基金刚石复合材料中稀土和TiH2作用机制的分析 | 第50-71页 |
·金相组织 | 第50-54页 |
·断口分析 | 第54-59页 |
·能谱分析 | 第59-65页 |
·X-Ray衍射分析 | 第65-67页 |
·磨损面的SEM形貌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不同添加剂铁基金刚石节块的花岗石锯切实验 | 第71-79页 |
·锯切功率和锯切力的测定 | 第71-73页 |
·锯片耐磨度的测定 | 第73页 |
·金刚石节块工作面的SEM观察 | 第73-76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八章 理论分析与讨论 | 第79-91页 |
·颗粒的烧结性 | 第79-80页 |
·影响烧结的因素 | 第80-81页 |
·混合粉末烧结的一般规律 | 第81-82页 |
·稀土元素在铁基胎体及金刚石复合材料中的作用分析 | 第82-88页 |
·活化烧结作用 | 第82-84页 |
·还原金属氧化物的作用 | 第84-86页 |
·细化晶粒 | 第86页 |
·增强金属胎体对金刚石的把持力 | 第86-88页 |
·添加2%TiH2对铁基胎体/金刚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