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类理论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 ·互动教学与中国 | 第13-14页 |
| ·“互动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20页 |
| ·体育理论与体育类理论 | 第15-17页 |
| ·教学模式的定义与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17-18页 |
| ·教学模式的定义 | 第17页 |
| ·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17-18页 |
| ·体育类理论课程互动教学模式 | 第18-20页 |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 ·访谈法 | 第20页 |
| ·观察法 | 第20页 |
| ·实验法 | 第20-21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21-22页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2-48页 |
| ·体育类理论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 第22-27页 |
| ·民主平等原则 | 第22-23页 |
|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3-24页 |
| ·自主探究原则 | 第24-25页 |
| ·开放性原则 | 第25-27页 |
| ·课堂交流与交流内容的开放 | 第26页 |
| ·教学硬件丰富 | 第26页 |
| ·教学环境的开放 | 第26-27页 |
| ·体育类理论课程互动教学策略 | 第27-41页 |
| ·课堂基础性的互动教学策略 | 第27-35页 |
| ·支持性互动策略 | 第27-30页 |
| ·物理背景创设策略 | 第27-29页 |
| ·班级规模 | 第28页 |
| ·座位安排 | 第28-29页 |
| ·教室布置 | 第29页 |
| ·心理背景创设策略 | 第29-30页 |
| ·教学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 第29页 |
| ·班级氛围 | 第29-30页 |
| ·教师期望 | 第30页 |
| ·课堂交流策略 | 第30-34页 |
| ·非内容限制性策略 | 第30-31页 |
| ·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提问技巧 | 第31-34页 |
| ·问题情境的创设 | 第31-33页 |
| ·提问技巧 | 第33-34页 |
| ·讨论策略 | 第34-35页 |
| ·课堂延展性的互动教学策略 | 第35-37页 |
| ·调和策略 | 第35-36页 |
| ·以兴趣为媒介,强化课堂交流 | 第35页 |
| ·角色磨合、扮演与互换 | 第35-36页 |
| ·师生交流技巧 | 第36-37页 |
| ·综合性的教学策略 | 第37-41页 |
| ·掌握教学策略 | 第37-39页 |
| ·掌握教学策略含义 | 第37-38页 |
| ·掌握学习策略的组成 | 第38页 |
| ·学习步骤的自我设定 | 第38页 |
| ·选择性教学 | 第38页 |
| ·优化评价机制 | 第38页 |
| ·掌握学习策略的基本程序 | 第38-39页 |
| ·合作学习 | 第39-41页 |
| ·合作学习的本质特征 | 第39-40页 |
| ·合作学习的一般形式 | 第40-41页 |
| ·学生小组学习 | 第40页 |
| ·花锯式策略 | 第40-41页 |
| ·分组调查,集中评定 | 第41页 |
| ·体育类理论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式 | 第41-48页 |
| ·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笔试成绩的考核与分析 | 第41-43页 |
| ·体育类理论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 第43-45页 |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43页 |
| ·评价的及时性与即兴性 | 第43-44页 |
| ·评价与赏识 | 第44页 |
| ·评价与理解 | 第44-45页 |
| ·评价的要素 | 第45-46页 |
| ·评价结果 | 第46-48页 |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8-52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建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附件 1 | 第55-56页 |
| 附件 2 | 第56-57页 |
| 附件 3 | 第57-58页 |
| 附件 4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