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4页 |
1 生物农药B.t.及有关的生物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生物农药B.t.的发展概况 | 第10-14页 |
·苏云金杆菌的发展 | 第10页 |
·苏云金杆菌的种类和分布 | 第10-11页 |
·苏云金杆菌的营养条件 | 第11-12页 |
·苏云金杆菌的杀虫机理 | 第12-13页 |
·影响苏云金杆菌毒力的外界因素 | 第13页 |
·苏云金杆菌的进展和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转基因抗虫棉 | 第14-15页 |
·蝎毒素类杀虫剂 | 第15-16页 |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 第16页 |
·阿维菌素杀虫剂 | 第16-17页 |
2 生物源杀虫剂的种类和发展 | 第17-24页 |
·微生物生物杀虫剂 | 第17-20页 |
·昆虫病原细菌杀虫剂 | 第17-18页 |
·昆虫病原真菌杀虫剂 | 第18-19页 |
·昆虫病毒杀虫剂 | 第19页 |
·抗生素杀虫剂 | 第19页 |
·转微生物杀虫基因抗虫植物 | 第19-20页 |
·昆虫病原线虫制剂 | 第20页 |
·蝗虫微孢子虫 | 第20页 |
·微生物杀虫剂的发展前景 | 第20页 |
·植物性生物杀虫剂 | 第20-22页 |
·杀虫植物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方式 | 第20-21页 |
·植物性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 第21-22页 |
·植物性杀虫剂的作用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动物源生物杀虫剂 | 第22-24页 |
·天敌昆虫 | 第22页 |
·昆虫信息素 | 第22-23页 |
·昆虫生长调节剂 | 第23-24页 |
第二章 B.t.与转δ-内毒素基因棉的联合作用研究 | 第24-3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药剂 | 第24页 |
·试虫 | 第24页 |
·供试棉花 | 第24-2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页 |
·生长发育测定 | 第25页 |
·毒力测定 | 第25页 |
·采用浸叶法 | 第25页 |
·酯酶的测定 | 第25-26页 |
·乙酰胆碱酯酶(AChE)测定 | 第26页 |
·羧酸酯酶(CaE)测定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棉铃虫对转基因棉和普通棉适应性 | 第26页 |
·转基因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转基因棉上棉铃虫对B.t.敏感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转基因棉对连续取食10代幼虫体内酯酶比活力的影响 | 第28页 |
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B.t.毒素与杀虫剂的联合作用及其毒理初探 | 第30-5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4页 |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药剂 | 第30页 |
·试虫 | 第30-3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试剂配制方法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药剂对棉铃虫致毒症状观察 | 第31页 |
·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 第31-33页 |
·浸叶法 | 第31-32页 |
·联合作用的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大田药效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混剂对试虫的增效机理初探 | 第34页 |
·中肠动作电位电生理记录试验方法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药剂及混用后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中毒症状 | 第34-35页 |
·混剂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 | 第35-42页 |
·混剂对棉铃虫的共毒因子(c.f) | 第35-36页 |
·混剂合理配比的确定 | 第36-37页 |
·B.t.增效配方共毒系数(CTC)的测定 | 第37-39页 |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第39-42页 |
·混剂对试虫作用机理初探 | 第42-49页 |
·B.t.毒素对试虫中肠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影响 | 第43页 |
·B.t.毒素和蝎毒素混剂对试虫中肠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影响 | 第43-44页 |
·B.t.毒素及沙蚕毒素混合对试虫中肠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影响 | 第44页 |
·B.t.毒素和阿维菌素混剂对试虫中肠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影响 | 第44-49页 |
3 讨论 | 第49-54页 |
·混剂联合作用及B.t.混剂增效机理的探讨 | 第49-51页 |
·B.t.与生物源农药的混配应用前景 | 第51-52页 |
·电生理技术研究探讨 | 第52-53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