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英文摘要 | 第15-18页 |
1 前言 | 第18-40页 |
1.1 外源性抗植物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8-32页 |
1.1.1 抗植物病毒蛋白的来源 | 第19-20页 |
1.1.2 部分抗病毒蛋白的理化特点及抗植物病毒特性 | 第20-22页 |
1.1.2.1 理化特点 | 第20-21页 |
1.1.2.2 抗植物病毒特性 | 第21-22页 |
1.1.3 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抗病毒 | 第22-25页 |
1.1.4 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可作为抗病毒蛋白的举证 | 第25页 |
1.1.5 其它抗病毒蛋白 | 第25-26页 |
1.1.6 抗病毒机理 | 第26-28页 |
1.1.7 抗病毒蛋白的基因克隆和转基因作物 | 第28-30页 |
1.1.8 抗植物病毒蛋白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30-31页 |
1.1.8.1 抗动物病毒 | 第30页 |
1.1.8.2 抗病毒蛋白的其它活性 | 第30页 |
1.1.8.3 制备免疫毒素 | 第30-31页 |
1.1.9 讨论与展望 | 第31-32页 |
1.2 食用菌中生物活性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32-38页 |
1.2.1 食用菌中的抗病毒蛋白 | 第33页 |
1.2.2 食用菌中的凝集素 | 第33-36页 |
1.2.3 食用菌中的核糖体失活蛋白 | 第36-37页 |
1.2.4 食用菌中的其它活性蛋白 | 第37-38页 |
1.3 展望以及研究目的 | 第38-40页 |
2 抗病毒蛋白的筛选、纯化和部分特性 | 第40-7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0-50页 |
2.1.1 材料 | 第40-41页 |
2.1.1.1 筛选用食用菌 | 第40页 |
2.1.1.2 筛选、检测和保存用寄主 | 第40页 |
2.1.1.3 烟草花叶病毒 | 第40页 |
2.1.1.4 层析介质和超滤管 | 第40页 |
2.1.1.5 主要生化试剂 | 第40-41页 |
2.1.2 方法 | 第41-50页 |
2.1.2.1 抗病毒活性粗测与实验用食用菌的筛选 | 第41页 |
2.1.2.2 TMV的提纯 | 第41-42页 |
2.1.2.3 金针菇中抗病毒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42-43页 |
2.1.2.4 杏鲍菇中各抗病毒蛋白组分的获得 | 第43-44页 |
2.1.2.5 榆黄蘑中抗病毒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44页 |
2.1.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蛋白分子量和蛋白的纯度 | 第44-46页 |
2.1.2.7 蛋白质等电点的确定 | 第46页 |
2.1.2.8 蛋白质的定量 | 第46-47页 |
2.1.2.9 蛋白质糖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2.1.2.10 蛋白质的质谱分析 | 第47页 |
2.1.2.11 Zb蛋白的N-端测序 | 第47-48页 |
2.1.2.12 Zb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和特异性检测 | 第48-50页 |
2.2 结果 | 第50-64页 |
2.2.1 TMV的提纯 | 第50页 |
2.2.2 食用菌活性粗测 | 第50页 |
2.2.3 金针菇中Zb蛋白的纯化 | 第50-53页 |
2.2.3.1 阴离子交换层析获得粗蛋白成分Z | 第50-52页 |
2.2.3.2 凝胶层析获得Zb蛋白 | 第52-53页 |
2.2.3.3 Zb蛋白的高效液相色谱 | 第53页 |
2.2.4 杏鲍菇中各蛋白组分的获得 | 第53-56页 |
2.2.5 抗病毒蛋白YP46-46的纯化 | 第56-57页 |
2.2.6 Zb蛋白的SDS-PAGE分析和分子量测定 | 第57-59页 |
2.2.7 杏鲍菇各蛋白组分的SDS-PAGE | 第59-61页 |
2.2.8 纯化蛋白YP46-46的SDS-PAGE电泳 | 第61页 |
2.2.9 Zb蛋白的等电点 | 第61-62页 |
2.2.10 Zb蛋白质糖含量的测定 | 第62页 |
2.2.11 蛋白质的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 第62-63页 |
2.2.11.1 Zb蛋白的分子量 | 第62-63页 |
2.2.11.2 Zb蛋白的胰蛋白酶肽MS图谱 | 第63页 |
2.2.12 Zb蛋白的N-端测序 | 第63页 |
2.2.13 Zb蛋白的免疫原性及抗血清的获得 | 第63-64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64-73页 |
3 抗病毒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 第73-8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7页 |
3.1.1 材料 | 第73页 |
3.1.2 方法 | 第73-77页 |
3.1.2.1 抗病毒蛋白浓度的确定 | 第74页 |
3.1.2.2 抗病毒蛋白抗TMV活性检测 | 第74页 |
3.1.2.3 Zb蛋白与TMV孵育后负染和胶体金染色电镜观察 | 第74页 |
3.1.2.4 抗病毒蛋白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 第74-75页 |
3.1.2.5 血凝活性试验 | 第75-76页 |
3.1.2.6 Zb蛋白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检测 | 第76页 |
3.1.2.7 Zb蛋白抑制真菌孢子萌发和细菌生物试验 | 第76-77页 |
3.2 结果 | 第77-87页 |
3.2.1 金针菇中抗病毒蛋白Zb的抗TMV活性 | 第77-78页 |
3.2.2 杏鲍菇蛋白抑制TMV侵染枯斑寄主的活性 | 第78-80页 |
3.2.3 榆黄蘑中YP46-46蛋白的抗TMV活性 | 第80页 |
3.2.4 金针菇中Zb蛋白体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 | 第80页 |
3.2.5 榆黄蘑中YP46-46蛋白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 | 第80-81页 |
3.2.6 Zb蛋白与TMV孵育以后的电镜观察 | 第81-83页 |
3.2.6.1 Zb蛋白与TMV孵育以后直接电镜观察 | 第81-83页 |
3.2.6.2 Zb蛋白与TMV孵育以后胶体金染色电镜观察 | 第83页 |
3.2.7 YP46-46与TMV孵育以后的电镜观察 | 第83页 |
3.2.8 纯化蛋白的血凝活性 | 第83-85页 |
3.2.8.1 血凝活性 | 第83-85页 |
3.2.8.2 糖抑制作用 | 第85页 |
3.2.8.3 温度对Zb血凝活性的影响 | 第85页 |
3.2.8.4 在不同酸碱度下Zb蛋白的血凝活性检测 | 第85页 |
3.2.9 YP-46-46蛋白的凝集素活性 | 第85页 |
3.2.10 Zb蛋白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85-86页 |
3.2.11 Zb蛋白抗真菌和细菌的检测 | 第86-87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87-89页 |
4 Zb蛋白的克隆、测序及同源性蛋白的存在 | 第89-10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4页 |
4.1.1 材料 | 第89-90页 |
4.1.1.1 试剂与酶类 | 第89页 |
4.1.1.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89页 |
4.1.1.3 食用菌种类 | 第89-90页 |
4.1.2 方法 | 第90-94页 |
4.1.2.1 金针菇总RNA的提取 | 第90页 |
4.1.2.2 RT-PCR扩增 | 第90-91页 |
4.1.2.3 琼脂糖凝胶电泳及DNA片段的回收 | 第91页 |
4.1.2.4 质粒连接 | 第91页 |
4.1.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91页 |
4.1.2.6 转化 | 第91页 |
4.1.2.7 质粒DNA的提取 | 第91-92页 |
4.1.2.8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92页 |
4.1.2.9 重组克隆的PCR鉴定 | 第92-93页 |
4.1.2.10 Zb蛋白抗血清的制备 | 第93页 |
4.1.2.11 抗原的制备 | 第93页 |
4.1.2.12 ELISA检测 | 第93页 |
4.1.2.13 食用菌子实体总DNA的提取 | 第93页 |
4.1.2.14 以Zb5和Zb3为引物对所提总DNA的直接PCR | 第93-94页 |
4.1.2.15 PCR产物的再次PCR扩增 | 第94页 |
4.2 结果 | 第94-101页 |
4.2.1 Zb蛋白基因的PCR扩增 | 第94-95页 |
4.2.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95页 |
4.2.3 Zb蛋白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 第95-97页 |
4.2.4 六种菇的ELISA检测 | 第97-98页 |
4.2.5 以Zb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其它食用菌DNA的扩增 | 第98-100页 |
4.2.5.1 引物Zb5和Zb3引导的PCR扩增 | 第98页 |
4.2.5.2 引物ZbE5和ZbE3引导的PCR扩增 | 第98-100页 |
4.2.6 PCR产物的Southern点杂交 | 第100页 |
4.2.7 其它食用菌中的Zb基因同源序列 | 第100-101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101-103页 |
5 Zb蛋白在烟草中的表达 | 第103-11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9页 |
5.1.1 材料 | 第103页 |
5.1.1.1 菌株 | 第103页 |
5.1.1.2 质粒 | 第103页 |
5.1.1.3 试剂 | 第103页 |
5.1.2 方法 | 第103-109页 |
5.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103页 |
5.1.2.2 金针菇总RNA的提取 | 第103-105页 |
5.1.2.3 RT-PCR扩增目的片段 | 第105页 |
5.1.2.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5页 |
5.1.2.5 转化农杆菌 | 第105页 |
5.1.2.6 重组农杆菌PCR鉴定 | 第105页 |
5.1.2.7 转化烟草 | 第105-107页 |
5.1.2.8 外源片段整合的初步检测 | 第107-108页 |
5.1.2.9 外源片段转录的初步检测 | 第108-109页 |
5.2 结果 | 第109-116页 |
5.2.1 Zb基因的PCR扩增 | 第109页 |
5.2.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109-110页 |
5.2.3 植物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110页 |
5.2.4 重组农杆菌的PCR鉴定 | 第110-111页 |
5.2.5 农杆菌的转化和芽分化 | 第111-112页 |
5.2.6 小芽的根分化 | 第112-113页 |
5.2.7 扩繁和移栽 | 第113页 |
5.2.8 PCR检测转基因植株总DNA中Zb基因的存在 | 第113页 |
5.2.9PCR检测转基因植株中Zb基因mRNA的存在 | 第113-114页 |
5.2.10 Southern点杂交初步检测外源片段的整合 | 第114-115页 |
5.2.10.1 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 | 第114-115页 |
5.2.10.2 Southern点杂交初步检测再生植株中的外源片段 | 第115页 |
5.2.11 Northern点杂交检测外源片断的的转录 | 第115页 |
5.2.12 RT-PCR Southern点杂交初步检测外源片段的转录 | 第115-116页 |
5.2.13 抗病毒测定 | 第116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116-118页 |
6 总讨论 | 第118-123页 |
6.1 杏鲍菇中获得的抗病毒蛋白 | 第118页 |
6.2 榆黄蘑中获得的抗病毒蛋白 | 第118-119页 |
6.3 金针菇中获得的抗病毒蛋白及其其它特性 | 第119-120页 |
6.4 Zb蛋白的表达 | 第120页 |
6.5 Zb同源性蛋白在其它食用菌中的存在 | 第120-121页 |
6.6 寻找抗植物病毒蛋白的可能途径 | 第121-122页 |
6.7 本研究所具有的意义和创新性 | 第122页 |
6.8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附录1 缩写词和英汉对照表 | 第139-142页 |
附录2 所用试剂与缓冲液的配制 | 第142-147页 |
附录3 攻博期间发表(投稿)的论文 | 第147页 |